城市有机更新作为成都市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向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教育集团作为城市的组成细胞,结合学前教育阶段特点,贯彻“爱与美相随,老园焕新颜”的理念,为城市有机更新注入活力,采用“场景营城”的方式,以“文化之美、空间之美、传承之美”营造园所育人环境,以期在儿童幼小的心灵,播下爱与美的种子。同时,让幼儿园呈现良好生态发展态势,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支撑场景。
百年传承
“紫藤园”的人文之美
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始建于年,先后经历了教会办学、私立、公办、公办民助、公办时期。传承百年,幼儿园不断涌现出“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彼此信任、彼此帮助、彼此成就,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园风。
基于当前“城市有机更新”规划理论的实践,幼儿园注重在传承中发展,将“城市有机更新”作为打造校园人文之美的基础理论,以“以爱,以美,陪伴孩子慢慢长大”为办园理念;培植“以爱相伴,温和而坚定;以美育美,有趣又智慧”的教师队伍;培育“懂爱、会爱;尚美、爱美”的幼儿;以“在生活中生长”为课程理念,构建“适宜+”课程,建设“和而不同,和和共美”的集团文化。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一幼以爱为根,将爱化为教育的内生力,从个人对美的追求出发,积极营造“让美的熏陶如呼吸一般自然”的园所环境。园所以紫色为主色系,蕴意百年老园历史积淀下来的悠悠历史;以“紫藤”为植物图腾,以“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果结”为目标,形成“多种栽培方式、多类种植植物、多种场景布局”的园所生态,让“十一教育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与爱的慰藉。同时,通过“花开校园”“节水型学校”“智慧校园”等项目建设,对环境进行迭代升级,促进师幼与大自然、与未来的链接,最终使得园区环境处处体现文化之美,达到“和美与共”的境界。
环境教育
“场景营城”的空间之美
幼儿园的有机更新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更新,如空间环境的改造、设施设备的配置、游戏材料的投放等;也包括精神文化的更新,如园所文化、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园的管理制度等的协同更新。
变多元区域,一角一落育发展。幼儿园一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幼儿园围墙、回廊等,创设综合运动区、沙水石区、绿茵餐吧、涂鸦区等多元活动区,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支持儿童多元发展;二变游戏空间,巧借班级、大厅、走廊的角落空间,创设绘本角、植物角、表演游戏、闹市茶馆等区域,支持儿童创造性地进行游戏;三变整理空间,将6S精细化管理理念同幼儿园数学特色课程结合,在建构区设立数字符号的标识标牌,在器械区张贴“天使会收纳”“天使爱整理”等字样,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支持儿童进行自我服务,积极为集体服务。
还自然环境,一沙一土即天地。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开辟沙水石区,还原自然之色,让儿童体验游戏乐趣,探索神奇的自然现象。在水区设置压水井、水循环系统、多形态“水帘洞”等,让孩子直观感知水位升降、水资源循环过程和水的流动形态,在玩耍中进行科学知识的积累,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幼儿可以利用水管、竹筒、pvc管、水盆等搭建管道,将水引流到沙区,探索沙水塑形之趣。幼儿在沙水区的自主游戏获武侯区户外游戏展评一等奖,老师们以《大班沙水区游戏如何支持幼儿探究行为》为主题组织的现场游戏与教研,获区内参会余所幼儿园好评。
创生态院子,一草一木皆教育。儿童对自然有天然的探索欲,幼儿园种有乔木、藤蔓、灌木、苔藓等不同种类的植物,综合四季特色种植桃子、柠檬、石榴、柚子等水果作物,并结合场景特色进行植物造景布局。顺墙而爬的紫藤树、肆意生长的量天尺、沙石泥土中的“无尽夏”、PVC管中的香葱土豆、原木槽中的多肉,倾斜而下的中华藤、抽穗而生的香彩雀,大树根下的佛甲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无不唤醒儿童观察与探究欲望。
智慧教育
“未来学校”的生态之美
教育家朱永新提出,未来学校将以“学习中心”的样态面世,它打破时间、空间、地域、场所、年龄的整齐划一标准限制,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必会实现。作为武侯区首批“未来学校”,“智慧教育”唯一学前段实验学校,十一幼按照未来学校发展趋势及城市有机更新的基础理论,将“办一所高质量的智慧型幼儿园”纳入“十四五”规划,努力建立园区与园区,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幼儿园与中小学等各学段之间互通、互融的教育生态圈,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场景与资源,实现教育场景的生态之美。
在武侯“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下,十一幼积极进行幼儿评价方式实践探索,推出幼儿数字画像的评价方式,适应区域学前段的智慧评价体系,既可以和上级学段互融互通,辅助上级学段对幼儿升学后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又辅助区域教育行*主管部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助推区域教育治理升级。
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智慧城市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中,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教育集团将爱和美根植于心,把人真正融入自然,融入城市,融入未来,与社会和谐共处,给予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让教育美学洒满校园。(宋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