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十四)
*河与泰山的“绿色协奏曲”
《求是》杂志记者狄英娜泰安日报记者柳萍
绿柳如烟,芦苇荡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鹭翩翩起舞。初秋的大汶河如诗如画,尽展生态之美。山东省泰安市地处*河下游,因泰山而得名。*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汶河贯穿东西,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与*河相连,全市83.2%的面积位于*河流域,是*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沿*河省区要落实好*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泰安市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决策部署,努力在落实*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走在前”、“作表率”。
守护*河安澜。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鸣啾啾,水草丰美。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白鹭、野鸭等野生飞禽的身影越来越多。公园里、水面上流连忘返的鸟儿,正是泰安市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普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东平湖位于泰安市东平县境内,常年水面平方公里,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以及*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对*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近年来,泰安市全面推进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清理环湖违法建筑处、网箱网围水面12.6万亩,成功打造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个无人工渔业养殖湖区;
建设总投资7.83亿元的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和石洼等3座分洪闸除险加固工程;
定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推广“人放天养、放鱼养水”生态渔业模式,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
水质好了,湖水清了,东平湖犹如一颗嵌在鲁西南大地上的蓝宝石,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成为泰安市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多年来,以东平湖、大汶河等为代表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再造产业优势。走进位于泰安市高新区的“中国制造业强”泰开集团,百万级净化车间井然有序,主打的组合电器产品实现了全面国产化。年以来,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抢抓“双碳”经济发展机遇,合同订单同比增长30%,有效带动了泰安市输变电产业链的快速成长。
解读泰安市工业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泰安市兼顾城市生态治理和工业发展的导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泰安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利用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与高质量发展。一批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在泰安市遍地开花。在东平,瑞星集团投资10.3亿元,建设药业制剂项目,成为国内该领域唯一一家绿色全产业链制药企业;位于肥城采煤沉陷区的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实现了生态修复和资源化的高效利用……年上半年,泰安市共签约项目个,总投资.6亿元,签约项目落地开工率49.4%。
*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汶河千古流淌,生生不息,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泰安日报记者陈阳/摄
为做好企业全周期服务,泰安市着力打造“”企业开办服务模式。“是泰山的高度,也体现了新时代泰安的速度。‘’企业开办服务模式让企业开办更加便捷,相比年提速5倍,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近0万元。”泰安市行*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厚植乡村沃土。羊流镇的泰山百合园,搭上了泰山区域生态修复的“快车”。这片覆盖周边16个村的“花海”,占地亩,既有百合花的种植、深加工,也有组培育种、物流配送、观光旅游,建起了以百合为中心的生态产业链。
“我们选中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生态环境好。”惠美农牧负责人吴爱杰说,“曾经这里没电、没路,但现在成了香飘全国的‘万亩花海’。”从无人问津到花香四溢,泰山百合园在产业和生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目前,泰安市培植起肥城桃、泰山茶、泰山板栗、东平湖水产品、泰山大樱桃等多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多个村企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5个……产业与生态并进,塑形与铸*共抓,乡村振兴美好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从“*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作出重大部署。泰安市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贯彻落实*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倾力谱写新时代*河与泰山的“绿色协奏曲”。
张庄走上幸福路
《求是》杂志记者何雯雯河南日报记者龚砚庆
河南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里,苍松滴翠,泡桐含笑。今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周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村里一条名为“幸福路”的主干道,笔直向前延伸,象征着张庄人无限美好的未来。
张庄村位于*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年,焦裕禄同志带领工作队来到这里查风口、追风源,组织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向“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开战。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第二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选择兰考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年3月17日,正在兰考县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走进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众座谈,要求*员干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年后,兰考脱贫,是共产*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
“春光们”迎来美好的春光。张庄村村民闫春光在自家开办的春光油坊忙碌着。“今年准备再建个芝麻油厂,扩大生产规模!”
别看现在的闫春光春风满面,8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庄村,牵着闫春光奶奶张景枝老人的手来到她家,同一家人促膝交谈,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书记当时就鼓励我,咱的*策会越来越好,你只要努力好好干,肯定能过上好的生活。我特别感动。”闫春光把总书记的叮嘱一直记在心里。
年,张庄村户人,像闫春光这样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一方面保证每个贫困户都要有人帮、有项目;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想要脱贫致富的心热起来。
金融支持、风险补偿、技术培训等一项项措施相继出台。闫春光先后办起养鸡场、春光油坊等,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走上了致富路。张庄村人均纯收入也由年的4元增长到年的元。
“张庄要振兴,一定得有懂技术、善经营的各样人才,一定得有更多‘升级版’的闫春光!”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
“三股劲”焕发了新的活力。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庄村座谈时指出,要进一步把农村*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员先锋模范作用。5个多月后,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你们把‘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做人民群众贴心人’作为活动的实践载体,在各自岗位上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使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焕发了新的活力。”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在张庄村,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总书记的嘱托更让张庄村*员干部亲劲、韧劲、拼劲不断生长。
图为张庄村新貌。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张庄村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场*日活动正在进行。30余名*员重温入*誓词后,针对日光温室大棚建设、乡村旅游规划等问题展开讨论。脱贫摘帽5年后,张庄村*员干部不仅不松劲,更透露出强烈的紧迫感,把“三股劲”像拧螺丝一样拧牢拧紧。
牢记总书记嘱托,张庄村把*建引领抓在首位,学习焦裕禄同志当年树立“四面红旗”的做法,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层*建、乡风文明、美丽村庄”四个方面,开展重树“四面红旗”评选活动;实行村干部值班、村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成为群众的家里人,大到贷款、办厂,小到看病、出行,一一排忧解难。*员干部掏心窝子帮助群众,群众则是*叫干啥就干啥,齐心跟着干部走。人心齐,事业兴。
“此水此山此地”绘全面小康。“梦里张庄”艺术团的村民们正在抓紧排练戏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所填词作。
全面小康,不仅是让乡亲们钱包鼓起来,更是让大家伙儿精神“富”起来。
张庄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做好水、电、路、灯、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改环境、改习惯;租用空心院,打造了张庄讲理堂、张庄戏院等;修建了占地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在张庄讲理堂,民调员李东智说:“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当面锣,对面鼓,都拿到桌面上说,村里的风气越讲越清正,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了。”文明创建,既要重环境,扮靓“面子”,更要擦亮人心,做实“里子”。张庄村走出了一条“面子”、“里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幸福路。
年,张庄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打造的精神高地,正如遍地的泡桐,远播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调研时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总书记希望广大基层干部推动乡村工作上台阶。兰考的广大干部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使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敦煌人的文化担当
《求是》杂志记者盛玮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
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围绕“保护、研究、弘扬”三大方向持续用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中华文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积极贡献“敦煌力量”。
保护——插上数字科技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遵循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们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石窟保护之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说。
为了让敦煌壁画、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从而实现莫高窟“容颜永驻”。截至年底,已经完成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个洞窟图像处理,45身彩塑、个洞窟、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底片。
年6月15日,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实验室在兰州成立,将通过最新科技,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在线构建一个“全真数字藏经洞”,再现当年洞内万卷藏书的盛况,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通过科技窗口感受敦煌文化的浩瀚之美。
研究——择一事终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总书记的谆谆话语,激励着学者们把“择一事、终一生”的传统发扬光大。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在莫高窟第61窟那幅著名的《五台山图》前,敦煌研究院*委书记赵声良默默站立,仿佛与老朋友在无声对话。20世纪90年代初,赵声良开始研究《五台山图》,并找到了毕生致力的方向——敦煌石窟美术通史研究。在他看来,研究是无止境的:“如果我退休了,还希望在敦煌,把美术史的研究继续做好。”“80后”赵晓星,大学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第窟是个不足9平方米的小型洞窟,却是赵晓星最为着迷的地方,她长年专注于此,用她的话说叫“慢慢做,出精品”。“90后”王嘉奇,成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员后,深深地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说:“与窟外的荒凉相比,窟内的繁华足以留住我的青春,因为我有梦想,我有未来。”
在老中青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等工作积极推进,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石窟图像专题研究”圆满结项,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顺利启动,《敦煌艺术大辞典》等重要学术专著陆续出版。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目标,正在接续奋斗中逐步变为现实。
日前,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敦煌展”在北京开幕。图为年7月10日,观众参观用数字技术复制的等比例敦煌第窟。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弘扬——两翼齐飞讲好敦煌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敦煌文化交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翼齐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5月17日,一场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文化的活动——敦煌文化环球连线,在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火热展开。“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我们领略敦煌文化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好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说。今年以来,“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使领馆活动已成功举办7场,开辟了敦煌文化线上交流新渠道。
近年来,研究院深挖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举办主题巡展、公益讲座;加强网络传播,开展“云讲国宝”、“云游麦积山石窟”等线上直播,开发“云游敦煌”等小程序。同时,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访问学者和特聘研究员,解读敦煌文化的价值,努力讲好敦煌故事。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催促着敦煌研究院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一代代敦煌人薪火相继、精心守护,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弘德村的新天地
《求是》杂志记者陈亦琳宁夏日报记者李志廷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宽敞洁净,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第一站就来到弘德村,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走进村民刘克瑞家,进厨房、看冰箱,和他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总书记临别时和乡亲们频频招手,送上暖心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弘德村干部群众将总书记的暖心鼓励、深情祝福化作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家庭收入越来越稳定,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出一片新天地。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多年来,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20多万名群众陆续移民至此。
刘克瑞的老家,就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那里是地地道道的“旧西海固”。年,在国家生态移民*策扶持下,刘克瑞一家告别故土,成为在弘德村安家落户的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
“我家年就脱贫了,现在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刘克瑞告诉记者,儿子在肉牛养殖园区工作,儿媳妇是弘德村*员教育基地的专职讲解员;家里养殖肉牛,一年净赚一两万元;孙子在家门口上学,村里还有菜市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肉类和蔬菜……
“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的好*策”,刘克瑞说。有*和*府的关心支持,村民们干劲更足了,对美好生活也更有盼头。
“扶”出幸福新生活。46岁的喜梅,老家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自从搬迁到弘德村后,她就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从事印刷、订线和打包纸箱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多元。
走进扶贫车间,墙上悬挂着“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横幅,工人们忙着印刷、装订,一摞摞纸箱即将装车。
弘德村扶贫车间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坚持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
今年4月,扶贫车间进行改造升级,重组为弘德车间(宁夏)科技有限公司。39岁的王归娃由于吃苦耐劳,又是熟练手,成为公司第一批签合同的员工,不仅工作稳定,还能享受五险二金。“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的车间里见到了总书记!”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扶贫车间同大家亲切交流时的场景,王归娃仍激动不已。王归娃的爱人在村里的肉牛养殖场上班,每月保底收入元左右。“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就盼着孩子好好上学,以后出去见大世面。”王归娃笑着说。
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弘德村供图
在弘德车间电商中心,还有9位平均年龄66岁的村民,转型当上了主播。他们经过培训,不仅能够熟练地介绍当地农特产品,还唱歌跳舞、拍短视频,在直播间里演唱改编歌曲《弘德村好地方》,收获了大量的人气。
“蹚”出乡村振兴路。从红寺堡城区出发,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驱车6公里,便到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援建的中烟肉牛养殖园区。十几排整齐的牛圈映入眼帘,天蓝色的房顶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肉牛产业是红寺堡区确定的六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区建成以中烟肉牛养殖园区为代表的出村入园养殖基地,建立了农户联合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后顾之忧。
坐落在弘德村附近山上的这个肉牛养殖园区,养殖户来自红寺堡镇弘德村、同原村。目前,该养殖园区存栏肉牛4头,注册了“弘德村”、“傲骄哞”等商标,大大提升了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年以来,弘德村养殖园区二期、污水管网、主干道路改造等20多个项目相继落地。村肉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吸纳了24个合作社余户群众参股,户均年收益超过2万元;全村名劳动力,年劳务收益余万元;土地流转费收益万元;旅游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多万元。
弘德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历经10年建设发展,弘德村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弘德村*支部书记任*自豪地说:“我们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红寺堡区许多移民村的生动缩影。”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弘德村在“搬”、“扶”、“蹚”上做足文章,让乡亲们“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来源:《求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