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欣赏了三尊高等级的佛造像,刚好可以与我们现在的和田玉审美趋向构成对比,其中诸多的精妙之处值得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入手玉器时多加借鉴参考。
这三件玉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气息祥和高贵,而又静谧,总体上有一种庄重肃穆之感,令人顿生敬意,即便是这种对宗教持有异议者,也不敢肆意造次。
再仔细观察的感受便是它们都不太白,哪怕是上图这座最白的观音像,如果少了专业灯光的加成,白度也仅能算是二度左右。其它两尊更是典型闪青、闪灰的青白玉啦!
以这个颜色,放在如今的市场上,估计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来。更何况耐心端详,每尊佛像的局部位置不仅有粗大的结构纹理,甚至还会看到明显的原生裂隙,这在大家的眼里,肯定算不上是无瑕美玉了吧!
然而其玉质整体润泽釉结,尤其是上图这尊佛像,漫妙的幽光中自然流露出“宝气”来,尽管这三尊造像都没有留下半点儿皮色。但笔者可以断定,至少这尊白度最低的佛像,是由正宗的新疆和田子玉琢制而成无疑。
而由其雕刻工艺上看,除了上图这尊造像的莲台,以及其青玉佛龛上的浪花与回纹、卐字形席纹以外,三座佛像的主体雕工都很朴拙。开脸、手足等关键位置与现代雕塑的写实手法风格迥异。
呈现一种独特的东方造形表达语言,尤其是在这三者的五官与衣纹褶皱表达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工笔画特色,这是在近现代玉雕作品中很难找到踪迹的。
可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古代工匠使用着落后的砣具,如履薄冰般的小心谨慎,发梢纹丝不乱,指甲清晰自然,衣纹疏密有度而又转折流畅。
以这三座佛像的品级,在清代的封建体制下,即便不供奉于禁宫之中,也出不了王侯之家。但用我们今天很多爱好者平时选购和田玉的眼光去看,不仅其白度难以接受,甚至还沁入了杂质,结构纹理与绺裂更是不可饶恕。
反观咱们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为了买玉而花的那点银两,我又不得不心生愧疚,实在是对和田子玉要求太多了,自己所付出的,又与古人相去甚远。
最后我还是要提醒一下当代的玉雕匠师,我们如今使用的电动工具与锋利的砣具,在琢制和田玉时太过轻松快捷,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有时“以快刀切豆腐”,却会滋生对和田玉的轻慢之心,少了几分应有的敬畏,作品内的文化底蕴也就匮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