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SDPCU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来自专辑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CHAPTERFOUR
LANDSCAPEDESIGN
第四则景观设计(下)
微更新关键词:协调优美
SLOGAN/p>
恰如其分环境融合
易于维护经济耐久
硬景观是指由人工设施构成的环境界面,这些设施包括地面铺装、台阶坡道、雕塑、小品、花坛、凉棚、座椅、照明、垃圾箱等。
02HARDSCAPE
02硬景观
■常见问题:
○户外空间的场地处理缺乏精细化设计。惯用的硬质铺装不防滑、不能快速排水,容易导致雨季发生小区内涝,也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场地高差的无障碍设计不完善,缺少舒缓的台阶和坡道等。
▲某小区雨季排水不畅导致内涝
○设施设计观赏性有余、功能性不足,不恰当的选材和工艺增加维护难度。雕塑、小品等设计,有的缺乏艺术气息,有的在主题、风格上与居住区的气氛不融合;凉棚未能充分考虑使用者对于遮风避雨的需求;座椅、花坛等在造型和选材上未能考虑舒适安全的需求。
▲花坛尖锐的转角和边缘,易产生安全隐患
○小区缺乏整体的景观协调。经过多年累积,不同年代陆续添加的景观设施未能进行合理布局,风格不协调,致使风貌杂乱。
▲某小区中心绿地,景观小品、宣传栏、快递箱等设施的风貌不协调
■解决途径:
○准确把握、有序引导小区整体风貌。
通过户外空间使用情况、使用者需求与喜好等调查,客观评价小区空间质量和文化氛围,从而准确设立小区景观风貌目标,合理规划景观设施分布,为适应后续变化设定控制要求和预留空间。
○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景观设施设计。
充分考虑居民意见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修缮或更新的景观设施;贯彻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在保证设施功能的前提下,兼顾景观品质和艺术气息,塑造温馨的人文环境。
Tips:景观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A:座椅——提供温暖的坐面和靠背
户外座椅是小区刚需的“家具“。使用者以老人居多,尽可能提供有靠背及扶手的户外座椅,坐高不宜过高(建议35~40cm),选用木质或其他温暖的材料,避免大量使用石材或金属等冰凉材料。
▲普陀区石泉街道管弄三村集中绿地中,结合绿化设置的木质座椅
B:花坛——避免尖锐的转角和边缘
花坛是小区最常见的景观设施,造型应避免设计成锐角。花坛、挡墙、路缘石等边缘建议采用倒角设计。
▲徐汇区凌云街道弄口袋公园,水泥混凝土圆角花坛。
C:高差处理——衔接宜舒缓和防滑
室外台阶高度10-15cm,至少设置2级踏步;低于10cm的高差,宜采用坡道处理;台阶处可用标识或警示条提示,台阶材质应考虑防滑面;有台阶的单元入户、有高差的花园出入口、有路牙的人行道需增加无障碍出入口及坡道;小区主要活动场地需有方便轮椅及婴儿车进出的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设计
○经济耐用、易维护的景观材料和工艺。
在保障安全舒适、生态环保、利于长期维护的的基础上,宜选用经济耐用的景观材料,施工工艺方面也尽量简约、易操作。
Tips:经济耐用的景观材料建议
A:安全舒适的景观材料
居住区所用的景观材料应为老人和儿童营造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公共空间。安全舒适的景观材料,如彩色塑胶、彩色防滑路面、塑木等。
▲彩色塑胶:安全舒适有弹性,适用于健身步道和儿童游戏区。施工便捷,可在路面的结构层上简单处理后直接施作。缺点是长期暴露阳光下易褪色显旧,质量较好的可维持5年以上颜色变化不大。▲彩色防滑路面:常见用于非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等需识别的区域,摩擦系数高的缓行带,有效提高车行安全。施工简便快速,可在多种路面直接铺设,虽不如彩色塑胶有弹性,但更为耐久。▲塑木:一种再生的仿木材料。以塑料等回收的废旧塑料为原料,通过添加木粉、稻壳、秸秆等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兼具塑料的耐水防腐和木材的质感特性。
B:生态环保的景观材料
微更新提倡生态环保,减少石材等不可再生材料的应用,可用水泥制品代替,实现低成本景观营造,如PC仿石砖、水洗石、水磨石等;采用透水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砖、透水PC仿石砖、透水彩色混凝土、透水彩色沥青等,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PC仿石砖:一种新型预制混凝土材料,骨料通过混合不同粗细的天然石粉来达到仿石效果。性价比高、节能环保,可代替石材降本增效。▲透水混凝砖:材质为河沙、水泥、水,再添加一定比例的透水剂而制成的混凝土砖制品。广泛用于市*人行道、广场等场地铺装。▲水洗石、水磨石:选用粒径较小的天然河、砾石与水泥按一定比例拌和,与70—80年代流行的水刷石工艺相似。骨料也可以是碎玻璃、玻璃砂。是老上海传统的建筑工艺,自然纯朴。可用于墙地面,适合翻新混凝土花坛、座椅、围墙、构筑物等。
C:避免使用的材料
为保障老人、儿童在户外空间的安全,场地铺装需防滑,避免使用抛光石材、光滑水磨石、易长青苔的青砖、瓷砖、马赛克等材料。玻璃、散置碎石、散置卵石等有安全隐患的材料,不适合用于儿童活动区域。
○引入景观生态技术,创建生态社区。
社区微更新应倡导“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景观布局和材料运用等方面让社区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像海绵一样吸水、储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内涝。
Tips: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手段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社区内部可利用景观透水材料、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再利用。
A:雨水花园及下沉式绿地
社区的集中绿地如宅间绿带、中心花园等可以改造成雨水花园或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通过改变地形,局部降低场地成为小区内部低洼地,种植耐水植物用于雨水滞留、渗透。
雨水花园:植被更为丰富,更具观赏性,通过卵石、植物、细沙、土壤四个过滤层对雨水进行净化、下渗。
▲集中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的示意图
B:生态草沟
又称为植被浅沟或生物沟,适合用于小区主车道或花园步道的两侧。通过雨水运输和初步过滤,代替传统的明沟排水,起到一定的雨水收集和下渗作用。
▲生态草沟
C:“绿色”屋顶
可应用于不上人平屋面,在视觉上增加社区绿量。能滞留雨水,减少社区内的降雨径流;一定程度净化空气;明显隔绝屋顶冷热,降低室内能耗;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缓解热岛效应。
▲多种形式的“绿色”屋顶,常用植被有佛甲草、景天类混种,或低维护的混合草坪。
案例之四
徐汇区凌云路街道街区公共空间更新
建筑设计:冶是建筑
景观设计:格吾景观
街区由7个住宅小区组成,各设围墙封闭管理。围墙之外有两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的公共通道贯穿联系。凌云街道期望对7个小区进行一体化物业管理,开放围墙释放出更多的共享空间,贯通梅陇港滨水空间。
设计方案通过围墙、建筑立面、铺地、口袋公园、滨水步道等一系列硬景观的打造,结合绿化更新使整个街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总体设计图,内容包括三条公共通道景观设计、通道沿线口袋公园设计和滨水空间贯通设计。▲视角1:东西向公共通道的沿线便民商业裙房改造前后对比。建筑立面、店招、人行道铺装和绿化等一体化设计,力求风格简洁,与社区环境协调,选材易于维护。▲视角2:东西向公共通道景观改造前后对比。通过围墙透绿、立体绿化、矮墙增绿等手法进行风格协调。▲视角3:南北向公共通道拆除围墙前后对比。释放空间综合设置绿化、座椅和步道,提供更舒适的步行环境。▲视角4:口袋花园"云客厅"改造前后对比。渗水砖铺面优化场地排水,圆角花坛凳兼具景观性和功能性,白色构架陈列的植物展品丰富了空间层次。▲“云客厅”临居民楼一侧设有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景观绿化。场地中的景观构架种植了易生长、可攀爬的迷迭香、络石、千层金、薄荷等植物,丰富趣味性。▲视角5:梅陇港滨水空间贯通改造前后对比。改造后,保留自然驳岸的野趣,贯通的木栈道让居民得以亲近自然、欣赏水景,栈道沿线增加鸢尾、*金菊、八仙花、吉祥草等植物,丰富色彩。
案例之五
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翔殷三村社区花园
设计团队:VIASCAPE维亚景观、UPADI
翔殷三村社区花园总面积约平方米,现状有几棵高大的松树以及密布的冬青,鲜少能为居民真正使用。
设计方案重新评估场地中植物的作用,保留原有松树成为景观核心,围绕核心、结合居民主要的活动路径设计遮阳避雨的流动空间“廊亭”,形成新旧对话的景观,为居民日常放松提供多功能户外场所。
▲社区花园改造前后对比▲为了让“廊亭”更好的融入社区绿化环境,通过荷载计算与顶板节点设计,在确保排水良好的情况下,采用低维护易成活的佛甲草进行屋面绿化种植。▲选材质朴但与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的花坛座椅和渗水地面铺装。▲流动的“廊亭”串联起休憩区、健身区,为老人、儿童提供了多种活动的可能性。
案例之六
静安区彭浦镇“美丽街区”街道空间更新
设计团队:同济规划院匡晓明团队
在静安区开展“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建设的背景下,彭浦镇对辖区内25条道路逐步进行综合提升更新。彭浦镇大部分道路属于生活性街道,普遍存在裙房底层商铺风貌失控、围墙景观单一,沿街立面缺乏秩序、特色,人行空间为停车占据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团队提出“适地性改造”和“为普通人设计”为两大原则,逐渐形成了“3S”(感官愉悦Sensualpleasure、感知特性Sensingcharacteristics、感受分享SharingFeelings)目标策略并结合各条道路的空间资源定制设计。
▲沪太支路改造前后对比。多边形铺装、异形座椅和花池,其间点缀三组太阳树景观灯装置,有效防止机动车临时停车,提升街道景观形象和夜间照明。▲背街小巷沪太支路弄通过分时管控使白天的停车空间变为共享空间。生态石笼和草花两大自然元素,在临墙营造出一条花园漫步道,成为邻里交往的新纽带。▲晋城路文化景墙改造前后对比。文化景墙设计采用新中式风格,融入传统砖墙拼花、书法、文化图案等元素,结合夜景灯光设计,提供了一处可阅读的风景。▲运城路围墙改造前后对比。光与影的红砖之路,含蓄的海派文化特色,红砖普通却温暖,拼叠的组合与行道树的光影交相辉映。
-相关阅读-
专辑: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欢迎投稿
TOBECONTINUED
下期预告:
第五则艺术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