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哈佛研究发现,幼儿园中混得好的孩子,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那里好 http://m.39.net/news/a_9320986.html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超实用儿童心理学》作者托德老师,曾对全国各地多名父母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家长,都对孩子“交朋友”这事感到苦恼。

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一去和小朋友玩,嘴上基本不离这些话:

“妈妈,他们不和我玩。”

“妈妈,他打我。”

“妈妈,我不敢和他们玩,咱们回家。”

本以为孩子们能玩到一起,我们在一旁也能放松一下。没想到,一跟小朋友玩,孩子就显得不合群、被排挤、被拒绝。

这样的事情遇多了,我们做家长的,难免也会焦虑。既害怕孩子受伤害,又担心他越来越不自信。

哈佛曾耗时75年,对近名参加实验的人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他们长大后成就更高。而处理人际的社交能力,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那些在幼儿园时期就“混得好”的孩子,过20年他们长大后,往往比别人更有出息。

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如果他在社交过程中,一被拒绝就习惯性攻击别人,或者逃避退缩。那么,他的心理弹性就会比较差,遇到挫折就会很脆弱,从而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而遇到挫折懂变通的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更强,也更容易达成目标。

01在幼儿园期间,孩子需要提升哪些社交能力?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儿童认知行为社交训练”,也叫ICPS,它从5个维度来介绍社交能力。

如果我们能帮孩子从这几方面去提升,那孩子的社交能力,会得到大大地提高,成为一个有主见、受欢迎的人。

①“是非”观念

幼儿阶段的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这个东西、我想要做这件事、我不喜欢那样做。

如果孩子不懂“是”和“非”的观念,他们就难分对错,考虑事情习惯从自身角度出发。

比如看上谁的玩具了,孩子上手就抢。因为他只想到了“我想要玩这个玩具”,而没想到“这是别人的玩具,不是我的”。

②学会“选择”。

当孩子遇到问题,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思考问题就容易局限。

比如出门在外,他想和小朋友玩,但人家直接告诉他:“我不和你玩,你走开。”

被拒绝了,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其实拥有很多选择的话,那他就很容易陷入僵局:别人不和我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接下来,他可能就以发脾气或者打人的方式,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③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

一件事情,不是混乱发生的,而是有先后顺序的。

如果让孩子知道“是之前发生的,还是之后发生的?”,孩子便能从先后顺序中,了解因果联系。

懂因果关联的孩子,更能遵守规则,知道要轮流玩游戏。他也就更被别人喜欢,更受同伴欢迎。

④知道相同和不同

孩子除了看待事情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还容易只看到自己的感受,而体谅不到别人的心情。

那他处理社交冲突时,就会只顾自己,难以产生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需求。他也不会知道,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解决方式也是多样的。

⑤知道部分和整体

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只看到局部,而没看到整体。同样,一个方法,在这次管用,但下次未必还行得通。

孩子若能掌握以上5个方面,那他的社交能力,能得到大大地提高,成为一位“社交高手”。

02方法藏在“手”上

如果我们想提高孩子的情商,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就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就要及时引导他去思考问题。

如上文提到的ICPS,是用4个步骤,去帮助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寻找问题的其他出口,发展出高社交能力。

这4个部分分别是——识别问题、体会感受、更多方法以及事情的后果。我们可以伸出右手,用手腕、胳膊、手指和指甲,来更具体地看到这些步骤。

举个例子,孩子想跟别人玩,但人家一把推开他,还说:“你走开,我不跟你玩。”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直接告诉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还不稀罕呢,走。”

这样的说法,只会让孩子有很深的挫败感。我们不妨用ICPS的方法,来试着开拓孩子的思路。

①手腕:识别问题

我们先问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宝宝,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跟你玩?”

孩子会说:“他们不喜欢我。”

嗯,再想想?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他们不喜欢你加入呢?

孩子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你可以把自己观察的情况告诉他:妈妈觉得,是他们跟你还不熟。

我们先要把问题识别清楚,不要着急定结论。

②接着是胳膊:体会感受

先问孩子的感受:他们拒绝你,你是什么感受?

“生气,不开心!”

再问别人的感受:那你觉得,他们和你不熟,但你又想加入,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不愿意”

让孩子理解各自的感受,不局限于自身。

③手指:还有别的办法吗?

接下来就是引导孩子开拓思维,多想想别的办法。我们将右手握拳,先问孩子:那你觉得,遇到这种情况,你能怎么做呢?

“打推我的那个人。”伸出拇指,嗯,第一个办法,还有呢?

“直接走开,回家。”伸出食指,很好,第二个办法,还有其他的吗?

“告诉妈妈。”伸出中指,嗯,不错,第四个办法了,还有吗?

“分享我的零食和玩具。”伸出无名指,太好啦,再想想,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在旁边看着。”最后伸出小拇指,哇,你一共想了5个方法!

我们用伸手指的方式,直观地告诉孩子:即便这条路行不通,我们依然还有其他很多的选择,并没有陷入僵局。

如果你记不住孩子说的方法,也可以在纸上画一个手掌的形状,然后将这些方法一一写在每根手指旁边。

④手指甲——后果是怎样?

好了,我们分别来看看,刚说的每一个方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打人,会怎样?

“他们也会打我。”

那直接回家呢?

“觉得难受,交不到朋友。”

告诉妈妈呢?

“想让妈妈帮忙,跟他们说说。”

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呢?

“他们可能会接受,愿意和我一起玩。”

在一旁看着呢?

“看他们怎么玩的,如果有需要帮忙,我就上去。”

最后再问一句: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好?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还有一点是,如果孩子考虑不到的,我们可以帮他补充。

比如,如果直接回家,并没有错,也许这群人,并不适合和你交朋友。而且,向妈妈寻求帮助也很好,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成目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给答案。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让孩子自己思考。

慢慢地,孩子就能学会:“这个方法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其他办法。”

孩子的成长路上,真的是“一路晋级打怪兽”。

我们与其直接帮他打走怪兽,还不如帮他增强打怪兽的实力。你觉得呢?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一个善观察、爱思考、有办法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