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匡胤黄袍加身,学的是前任老板,先南后北 [复制链接]

1#

读《通鉴》,学《通鉴》,用《通鉴》,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生于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早年随周世宗征战天下,战功赫赫。公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统一大业。之后,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事制度,休养生息,推动经济繁荣,为大宋王朝三百年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将门虎子

赵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高祖赵眺在唐时曾任县令。到了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这一代,或许由于时势使然,赵氏从文宦之家变成了武将之门。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年)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诞生于洛阳夹马营。据说,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室。小小一个婴儿,遍体金光闪耀,异香扑鼻,几天不散去。父辈因此为他起了个名字,叫“香孩儿”。

赵匡胤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赵弘殷已经做了李存勖麾下一将,但官运平平,从后唐李嗣源到后晋石重贵,其间二十年,他一直官居原职,没有升迁。

赵匡胤虽出身将门,到学龄时也须入塾读书。他的启蒙塾师是个叫作辛文悦的饱学儒士。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曾召见辛文悦,授以他官职,以报师恩。

每到放学,他就像出笼的鸟儿,雀跃奔出,自充大王,指挥其他童子分作两队,做操演打仗的游戏,相互角逐。打完了仗,则整队回家,自己殿其后。

赵匡胤12岁的时候,全家随着父亲赵弘殷的调防搬到了东京汴州。经历了奔波战乱之苦,他变得不再喜欢读书,而喜欢经常出入军营,缠着长者们讲述唐朝灭亡以来的史事。

长大后,他更加热衷于骑马、射箭。每当一天武事完结,赵匡胤总喜欢独自一人重新振作全身疲惫酸痛的筋骨,奋力夹策胯下汗湿项背的骏马,奔驰出城,穿过荒陂野岸、卵石垒列的河滩,径直到那奔腾九曲的黄河水边,解甲卸鞍,心中对未来充满着幻想。

有一次,他母亲杜氏责备他说:“儿啊,你整天习武不着家,总不是道理,也该读读书了。”他说:“不读。”杜氏沉下脸,斥责说:“转眼你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怎么这么没出息!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事混一辈子吗?”赵匡胤心中一震,方缓缓沉声说:“娘,治世用文,乱世用武。当今世事纷扰,兵荒马乱,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

他顿了顿,面容呈现出威严而豪迈的神色,目光如电,掷地有声地说:“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方不至虚此一生。”杜氏听后大吃一惊,她细细端详儿子,猛然发现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成一个大人了。杜氏惊喜交加,叹口气说:“吾儿如能继承祖业,勿玷门楣,便算幸事,却想什么大功名,大事业……”赵匡胤奋然说:“唐太宗李世民亦是一将门之子,何以化家为国,成就帝业!

儿就效仿那李世民,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岂不好吗?”

赵匡胤既然弃文从武,便深知武艺的重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的骑射武功日渐精进。后来成为北周大将的韩令坤、慕容延钊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同他结为莫逆之交的。赵匡胤与他们时常联辔出行,校演骑射。

二、南征北战

赵匡胤21岁那年,拜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出门游历。赵匡胤随身带的银钱并不多,经常靠进赌场赌钱赚点银子过活,尝尽了千辛万苦,到达关中。但没有找到发展机会,他只得南下到荆襄地区,先后投靠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和隋州刺史董宗本。

王彦超因为赵匡胤的父亲位卑权微,无大发展,不屑拉扯他的儿子,只拿出十贯钱打发赵匡胤上路了事。董宗本虽然收留了赵匡胤,但他不学无术的儿子却百般凌辱赵匡胤,赵匡胤终于咽不下这口气,辞别董宗本,再次踏上天涯路。

赵匡胤离开隋州来到襄阳。天色已晚,他到一座禅寺投宿。寺中老僧见赵匡胤生得一表人才,却穷困潦倒,不免起了慈悲之心。老僧见多识广,虽然身在寺中却坐观天下,知道北方枢密使郭威正在崛起,前途无量,遂拿出一笔积蓄周济赵匡胤,指点他北去。

赵匡胤北上,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路过归德(今河南商丘)时,见有一座巍峨庙宇,想起老僧厚助,不免爱屋及乌,走了进去。大雄宝殿中香烟缭绕,却悄无一人,正中供着宝祠庄严的三世佛,佛前香案上摆有占卜用的杯。赵匡胤一时兴起,便拈来问卜前程。他虔诚祷祝:“我佛慈悲,我如果这次去能够得到一个小校职位,请赐给我吉兆。”

祝完扔到地上,得不吉。匡胤有些失望,又心有不甘,不信连个小校都做不到。于是再卜又卜,一直问到节度使,俱不吉。

赵匡胤很愤怒,拍着神案指着佛像厉声说:“我乃是问命,如果能做到比节度使还大,请赐我吉兆。”说完,将杯狠狠摔在地上,居然是大吉。赵匡胤顿时愣住了:“节度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不能再大,莫非自己是做皇帝的命吗?”

赵匡胤投奔郭威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亲历兵变中众军士撕裂黄旗,硬披在郭威身上的那一场闹剧。事后,郭威将赵匡胤提升为禁军东西班行首,因为赵匡胤就是参与发动兵变、拥立郭威的军官之一。

两年后,郭威任赵匡胤为滑州(今河南滑县)副指挥使。尚未出发,恰逢皇子柴荣自澶州内调,升任开封府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柴荣曾与赵匡胤同伍,知道赵匡胤有才能,便向父皇郭威要下了这一员猛将,改任其为开封府马直军使。从此赵匡胤成了柴荣的左膀右臂。

公元年郭威去世,柴荣即位,即周世宗。他出身卑微,自幼便追随郭威左右,经过艰苦生活与军旅的历练,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即位之时,年仅34岁。

柴荣即位不久,就遭遇一场大战。郭威灭后汉建后周时,后汉宗室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见后周举丧,柴荣新立,瞅准时机,联合契丹,率大军乘虚进攻后周。血气方刚的柴荣毫无惧色,当即决定亲征。然而敌军来势凶猛,许多朝臣持反对态度。

柴荣在一片反对声中毅然亲征,与北汉和契丹联军决战。李重进、白重赞为左将军,樊爱能、何徽为右将军,向训史延超位居正中,张永德率禁军护卫柴荣,柴荣肃然端坐马上,控缰督战。首战即取得胜利。

北汉军队只得退回高平,闭城固守,赵匡胤指挥军队焚烧城门,被北汉军队的弓箭手射中左肩,血流如注,但是他仍然奋力指挥军队猛攻。战后,周世宗论功行赏。张永德认为赵匡胤智勇双全,向周世宗推荐,柴荣特授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后来,柴荣命令赵匡胤对禁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赵匡胤遵照柴荣的指示挑选最优秀的人编入殿前诸班。

精锐的殿前诸班加上原有的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后合称“三衙”),成为一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直属于皇帝,不听命于任何人,只听命于皇帝。从此天下精兵强将集中到皇帝手中。

赵匡胤随着柴荣南征北战,共参与了南北五次大的战役,其中以三次征战南唐战功最为显赫。有一次南唐将领陆孟俊反攻泰州,后周守将溃逃,南唐将士进逼扬州。后周大将见陆孟俊来势凶猛,也想弃扬州逃走。柴荣一面命赵匡胤进驻六合,兼援扬州,一面命张永德带兵去救援。

赵匡胤率步兵、骑兵共两千多人,星夜赶往六合,闻报扬州守将已弃城西走。当时扬州守将不是别人,正是他少年时的好友韩令坤。扬州乃江北重镇,一旦被南唐军队夺回去,之前的辛苦便付诸东流了,赵匡胤深深明白扬州的重要性。

他当即命令全部骑兵扼守住四处要冲,阻住扬州的溃军,传令说:“扬州军左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左足;右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右足;双足踏上六合地界者,双足俱砍!”又写信给韩令坤,说:“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我知你一直英勇,为什么这次怯退呢?如果扬州被南唐军夺去的话,你如何对得起皇上,又如何对得起好友?你昔日的英威将荡然无存,希望你尽快返回去固守扬州。”韩令坤听到赵匡胤的命令,得到赵匡胤的书信,心中震憾,吓出一身冷汗。恰巧张永德援军到了,于是复入扬州,决心固守。

第二天,正好南唐将领陆孟俊从泰州杀到。韩令坤受了赵匡胤的刺激,非常勇猛,誓师时说:“这次是死战!我和众将士生一起生,死一起死,我与扬州共存亡。临阵退缩的人,一律斩杀,决不宽恕!”全军将士士气大振。韩令坤一马当先,直冲向南唐军队。周军如翻江倒海一般紧跟在他的后面,英勇杀敌,使得南唐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陆孟俊也被韩令坤擒获。

说:“正是要他们知道,我就是赵匡胤!”说完率军突出。唐军早畏惧赵匡胤威勇,见繁缨鲜甲,都指着他说:“赵匡胤!赵匡胤!”未战先怯,纷纷抱头逃走,周军一鼓作气,大破唐军,斩五千多人,其他人争着渡过长江,溺死的有一大半。

据传在这次战役中,赵匡胤阵前督战,见军士不尽力的,剑砍其笠,战后,验出士卒笠上有剑痕的数十人都被斩掉。从此以后,赵匡胤属下士兵无不拼死力战。

公元年,柴荣升他做殿前都指挥使,授定国军节度使。公元年,柴荣第五次征战,向北出兵攻打契丹。经过战争的考验和磨合,赵匡胤真正成为了柴荣的左右手。柴荣亲征,大军分水、陆两军,以赵匡胤任水路都部署,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两路大军并进,仅四十二日,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燕南各州。柴荣接着乘势北上,欲取幽州,不幸染上重病,被迫还师。这期间,赵匡胤的家庭屡遭变故。

先是父死,后是妻亡。他续娶王将军王饶之女时,因为为官清廉,日常用度尚难维持,多亏张永德赠助金帛,才得以完婚。但所有这些全被他的勋业所掩盖,当他突然警醒、从荣誉功勋中回到现实的世界时,又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的位置了。

三、陈桥兵变

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六月,柴荣病死,终年39岁。周世宗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兼任负责汴京(今河南开封)守卫的归德节度使。当时赵匡胤是最强大、最精锐的主力军队——禁军的最高统帅,这支军队从最初组建到历次征战,都与他同生死、共患难,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士兵们对他心悦诚服,惟其马首是瞻。非但如此,他的周围也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拥戴他的集团,几乎囊括了朝中所有有实力、有勇略、有智谋的文武精英,因此,许多人都在策划拥戴赵匡胤当皇帝。京城里甚至谣传说:“点检为天子。”有的人已经在做兵乱逃难的准备,只有朝廷里的小皇帝一无所知,太后也不知大事即将发生。

公元年,镇、定二州忽报,北汉与契丹联合入侵,柴宗训幼不知事,符太后惶急之下,与范质、王溥两位丞相商定,即刻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赵接到率兵迎敌的命令,经过准备,派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领一支精锐部队,首先出发。

第二天,主帅赵匡胤亲自随大军出汴京(今河南开封)北门。军校苗训自称知天文,找到主帅的门吏楚昭辅说:“我看见太阳下边还有一个太阳,而且有一道黑光来回荡漾了好长时间。一日克一日,这是天命啊!”

快到夜晚时,部队还没有走出很远,只好在陈桥驿安营扎寨,这时离京城不过二十里路。当天晚上,将领们反复商议,说现在皇帝还小,即使战死他也不知道,不如推赵匡胤为天子,大家可以荣华富贵。他们到军营四处游说,煽风点火,一时军士大哗,都聚集在赵匡胤营前喊着:“点检当天子!”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连夜派人骑快马回京城,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审琦这两个赵匡胤的心腹叫来,商量办法。天快亮的时候,叫喊着的军士们已经逼进赵匡胤休息的房舍,赵光义和赵普进去,叫起了赵匡胤,走出房门。

只见许多军校站在庭院中,手里还拿着武器,一齐叫喊:“愿奉点检当天子!”这时早有人从背后给赵匡胤披上黄龙袍,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所有在场的都跪倒在地上,高喊着“万岁”,向赵匡胤叩拜。

随即,赵光义对着哥哥的耳朵说道:“救天下的人,就要对老百姓像对父母一样地尊重,才能使老百姓拥护自己。京城是天下的根本重地,一定要严格约束各位将领,不许杀戮抢劫!”赵匡胤深知约束好士兵的重要性,便告诉军士们,如果他们不听号令,他就不进京当皇帝,军士们也得不到荣华富贵。

所有的军校全部下马立定说:“我们愿意服从号令!”赵匡胤又说:“太后和皇帝,是我敬重的人,不许你们惊动冒犯。朝中公卿大臣,是我的同僚,不许你们侵犯凌辱。朝廷官署仓库和街坊居民,不许你们抢掠侵扰。执行命令的有重赏,违抗命令的我要杀他全家!”兵士们都答应了,转而向汴京进军。

大军队伍齐整、纪律严明,进入汴京城后,对百姓没有任何惊扰。赵匡胤先派楚昭辅去安慰家中的老少人等,又派客省使潘美去向宰相们说明情况。当时崇元殿上的早朝还没有散,文武百官听到潘美的话,都窃窃私语。宰相范质拉住王溥的手,说:“仓促之间派兵,这是我辈的罪过啊!”手指甲抠得王溥的手几乎要出血。王溥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韩通当时任侍卫副都指挥使,他见势不妙,想召集军马部队来抵抗赵匡胤,赶紧从朝廷飞奔回家,还没走到半路,就被赵匡胤的部下发现了,立即追杀,一直追到韩通的家中,把韩通全家杀死。

队伍进入明德门,赵匡胤让军士们各自归营,自己则回到公署,脱下了黄袍。不一会儿,一些将领带了范质等朝中大官进来。

赵匡胤假意流着眼泪对这些人说:“我受到世宗的厚恩,现在却被六军所逼,不得不如此。我真是愧对天地啊!怎么办呢?”范质鄙夷地一笑,刚想说什么,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环手持利剑,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王溥等人一时惊慌失措,不知应怎么办。幸好王溥反应过来,到台阶下拜倒,向赵匡胤高呼“万岁”,其他人也只好学着他的样子做。

下午,文武百官齐集崇元殿,为赵匡胤举行受禅大典。但是到了黄昏时分,还没等到小皇帝的禅位诏书,众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幸好翰林学士陶谷早有准备,已经拟好了诏书。于是,就用陶谷起草的禅位诏书举行仪式。

宣徽使领着赵匡胤来到龙墀的南面,朝北跪拜,接着,宰相们上前搀扶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穿上皇帝行大礼的服和冠冕,端坐到龙椅上,接受群臣的拜贺,这就算正式登上了皇位。

赵匡胤因为原来做过归德军节度使,并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他把国号改为宋,并以汴京为京城。后来,他让后周小皇帝和符太后迁到西宫,并封小皇帝为郑王。

赐给内外百官军士爵位,实行大赦,凡被贬官的都恢复原职,被流放发配的放回原籍。派官员祭祀天地,报告改朝换代的事,还派出宦官带了诏书向天下人宣告宋朝的建立。不久,赵匡胤下诏追赠韩通为中书令,表示对他效忠周朝的敬重,并佯称要惩治杀害他的凶手,以收买人心。

接着,对拥戴他当皇帝的人论功行赏:以石守信为贤德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其弟赵光义,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重要谋臣赵普加封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原来后周的旧臣如范质、王溥官复原职,加封厚爵。又修建了前四代祖先的宗庙,追尊他们为帝。

对于赵匡胤当皇帝,他母亲杜太后并未因此得意忘形,而是深感忧虑。于是赵匡胤问她:“我们都知道母以子贵的古语,如今你的儿子贵为天子,你怎么反而不高兴呢?”杜太后说:“我听说皇帝很不好当。皇帝在万民之上,如果治理有方,这个位子令人尊敬;反过来,如果驾驭失法,要想再做一个普通平民就难了,这就是我担忧的事。”赵匡胤朝太后拜了一拜,说:“儿一定牢记母后的教诲。”

在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派使者到各地节度使那里宣布诏书,并给他们加官晋爵,但有些人对他篡夺后周政权的行为很不满。如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他接受赵匡胤诏书时一边设酒置乐招待使者,一边对着郭威的画像放声痛哭不止。

他手下的人吓坏了,急忙对使者说:“令公喝酒喝醉了,有些失常,千万别见怪!”事后,李筠给北汉皇帝写信说:“我与周世宗情同兄弟,不能眼看着周家的江山被姓赵的夺去!”相约一齐起兵反宋。四月,李筠出兵袭击泽州(今山西晋城),杀死刺史张福,占据该城,揭开了反抗赵匡胤的序幕。

消息传到汴京,枢密使吴廷祚建议说:“潞州地势险要,如果李贼固守,很难消灭。但李贼一向骄横无谋,必须迅速出兵击败他。”

赵匡胤于是派遣石守信、高怀德率兵前往平定,面授机宜说:“别让李筠窜到太行山,你们带兵先扼守要隘,胜利就有绝对把握了。”随即,又派几名大将率兵与石、高二将配合,派州防御使郭进防备北汉。五月,赵匡胤率领大军亲自讨伐李筠,直逼泽州城。

李筠顽强抵抗,宋军很久都难以破城。这时,有一部将叫马全义的,率领几千死士登城,身先士卒,被飞器射中仍继续攀登,赵匡胤亲自带兵紧随其后,城得以攻破,李筠身亡。后攻破潞州,李守节(李筠子)率军投降。

至此,李氏反叛势力被消灭。与此同时,李重进试图造反,派亲信翟守去与李筠联络,但翟守私下求见赵匡胤,将李之企图告诉他。赵匡胤给了他很多赏赐,要他设法延缓李重进的计划,别让二李同时反宋。平定潞州以后,赵匡胤于九月派遣六宅使陈思海带了免死铁券到扬州,安慰李重进,并调他为平卢节度使,李重进想自己是后周至亲,终难保全,于是拘禁了陈思海,举兵造反。

赵普向赵匡胤献计:“李重进无外援,又无粮草,单靠长江和淮水天险,难以决战,应该速战速决。”于是赵匡胤与石守信等人兵分几路,直抵扬州,李重进抵抗不住,兵败自杀。从此二李被平定,宋朝的统治得以稳定。

四、一统天下

宋朝刚刚建立,群雄环踞。除了南方多个政权外,北方有虎视眈眈的辽国,太原雄踞着北汉政权。

赵匡胤从登基第一天起就立下目标,要统一全国。他吸取周世宗的教训,采用“先南后北”的方略,即先取富庶的江南,等实力强大了再消灭北汉,与辽国争锋。他认为在目前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倒不如留下北汉,让他充当北方的屏障,等自己强大了再去取他。

这一计划,是先平定南方,以南方的物资财富为基础,解决国家财政匮乏的问题。同时,避免与辽决战,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极为明智的。当时,辽朝正处于上升阶段,生机勃勃,如果一开始就直接与辽为敌,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为了统一南方,赵匡胤打算先打好第一仗,攻克荆南。荆南地方狭小,只驻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建隆三年(公元年)十一月,荆南节度使高保勖死,遗命传位给侄儿高继冲。出使荆南的宋使回朝报告:“高继冲虽然兵甲整齐,但总共只有三万军队,虽然年年丰产,却剥削太重,他四面受敌,目不暇接,要夺取他是很容易的!”正好这时发生张文表起兵反对继任节度使周保全的事件。

张文表是武平节度使,占据湖南。周保全年龄尚小,无力抵抗,赶忙派人给赵匡胤送信请求援救。赵匡胤正中下怀,准备用假途灭虢之计收复江陵。

乾德元年(公元年)正月,宋朝大将慕容延钊率领十州之兵向荆南出发。宋军来到江陵,高继冲派其叔父高保寅前往宋营犒师。当晚,慕容延钊留高保寅在帐中喝酒,同时密派轻骑数千人直扑江陵城。高继冲得知宋骑前来,急忙到城北十五里处迎接。宋将令其在此等候慕容延钊,同时,宋军先锋迅速进入江陵城。等高继冲醒悟回归之时,只见城池内外,布满了宋军的旌旗兵马。高继冲只得到宫中取出印信图册,向宋军投降,荆南就这样平定了。

这时,周保权手下的将领杨师已经灭了张文表,将他斩首示众,并叫士兵煮了他的肉拿来吃。慕容延钊平荆南后,又继续南下,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向朗州(今湖南常德)进发,湖南将领张从富据州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宋军强攻澧水据点,获胜。宋副将李处耘命令部下将俘虏中的几十名肥胖的兵士杀了,煮了他们的肉拿来吃,年轻力壮的俘虏则在脸上涂上矾并刺上字放回去。这些被刺了字的俘虏回到郎州城后,向人说起宋军吃俘虏肉的情景,听到的人无不心惊胆战,纷纷弃戈而逃,守卫空虚,宋军长驱直入,占领朗州城,平定了湖南。

宋军占领了荆南、湖南以后,左边是南唐,右边是后蜀,南边连接的是南汉,形势对宋十分有利。平定后蜀的战役,充分表现了赵匡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非凡指挥才能。

后蜀是据有今四川地区、以成都为都城的一个腐朽的割据政权,其国主孟昶奢侈淫逸,连他的小便壶都是镶嵌七种宝石的金壶。刚刚平定湖南,赵匡胤就派张晖任凤州(今陕西凤翔)团练使,专门负责探听蜀中情况。赵匡胤根据张晖绘制的后蜀山川形势地图部署军队,制定进军路线和作战计划。

后蜀主孟昶惊慌不安,于公元年写信给北汉,相约双方从南北两面联合攻宋,结果使者所持封在蜡丸中的密信被宋人查获。赵匡胤得此蜡书,喜出望外,说:“这下子有出兵理由了。”赵匡胤决定出师后蜀,他派大将王全斌、崔彦、王仁赡三人引兵作一路,派刘光义、曹彬率领一军配合,兵分两路从凤州和归州两个地方同时攻向后蜀。将士们都对这场战役充满了信心。

行前,赵匡胤对刘光义面授机宜,指着地图上后蜀的军事要地——夔州(今重庆奉节)对刘光义说:“江上有锁江工事,你不可用水师与他争胜,应先派步骑偷袭,待其退却,再用战船夹击,可保必胜。”又向诸军下令:“凡攻克城寨,只将兵器粮草充公,所有财帛都分给士卒。”诸将听令。蜀主孟昶听闻宋军来袭,吓得大惊失色,仓促派只会纸上谈兵的王昭远来迎战宋军。

王昭远只会熟读兵书,没有实战经验,但却十分骄傲,常自比诸葛亮,手持铁如意指挥军队。遭遇宋军后,王昭远三战三败,退守剑门(今四川剑阁),但不久剑门又遭宋军奇袭,只好退兵汉坡源,最后在东川被宋骑兵俘获。王昭远身为西南行宫都“北方的燕、晋还没有收复,能说是‘一统太平’吗?”坚持不接受。

赵匡胤即位以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致力于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统一了北汉以外大部分疆土,为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杯酒释兵权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是陈桥兵变的关键人物。他多谋善策,读书虽然不多,但对政事有独到的见解。曾经担任赵弘殷的军事判官,对赵弘殷很忠心。

据说有一次赵弘殷生病,幸亏赵普日夜伺候,方转危为安。赵弘殷感动之余,便认他作同宗。赵匡胤发现赵普是个人才,见识高远,很想收为己用,便向父亲借调赵普任自己的推官。陈桥兵变时,赵普任掌书记,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

赵匡胤母亲杜太后视赵普为自己亲人,平日里总是以“赵书记”称呼他。陈桥兵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赵普,所以赵匡胤建宋后论功行赏,授予赵普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公元年,赵普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检校太保,后任宰相。赵匡胤与赵普相交甚久,互相了解,关系非同一般,赵匡胤视赵普为智囊和军师,事无巨细都要与他商量,再作最后的决定。

赵匡胤提倡大臣读书,赵普就狠攻《论语》,并以其中所讲用于政事上。他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我有一本《论语》,用半部辅佐太祖平定天下,用半部辅佐您治理天下。”以致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赵普的脾气很倔犟,他曾经向赵匡胤上奏推荐一个人任职,赵匡胤不用。第二天,赵普还推荐这个人,赵匡胤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推荐这人,赵匡胤大发脾气,将奏折撕碎扔在地上。赵普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跪下把破碎的奏折粘贴起来,第四天又到朝廷上向赵匡胤上奏举荐。赵匡胤没办法,只好下诏重用这个人。

从一建立宋朝起,如何结束和防止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政局不稳的局面一直是赵匡胤的心结,他经常跟赵普谈起这个话题。陈桥兵变后论功行赏,以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以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掌握着国家最精锐和数量近全国总兵额一半的禁军,负责出征和保卫皇帝与都城的任务。又让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钊任殿前都点检,并让韩令坤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赵普对此感到很担心,多次在赵匡胤耳边唠叨。赵匡胤说:“他们都像我的亲兄弟一样,是靠得住的,不会背叛我。你可能多虑了。”赵普深思后回答赵匡胤:“现在他们一定不会反,但是有朝一日,他们被手下有野心的人黄袍加身,到时他们就身不由己了。”

他又把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作了比较,当年柴荣待赵匡胤恩重如山,但赵匡胤还是在部下的鼓动下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生动的事例使赵匡胤如梦初醒。

有一天,他主动找来赵普,说:“从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出了八姓十二个君王,僭称皇帝和篡夺政权的事比比皆是,战乱不断。我想要结束天下的战争,开创长治久安的局面,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赵普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天地神人的福气。我看,关键是节度使权力太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而危及皇权,只要削弱他们的行政权,剥夺他们的兵权,那些节度使就不敢有什么想法了”。赵匡胤恍然大悟,决心依照赵普说的办。

公元年,为了保证自己地位不受威胁,赵匡胤首先把讨伐李重进回来的大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免去,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免去韩令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务,改任成德节度使。此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接下来,赵匡胤又谋算起他最亲信的老朋友的军权。

有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将石守信等大将留下来喝酒叙旧,酒喝到高兴处,让下人退出,说:“不是你们,我当不上皇帝。不过这天子也太难当了,还不如当节度使那么舒服。我经常整夜愁得睡不着觉,很是痛苦!”石守信等人不解,不知他为什么当了皇帝还有烦心事。

赵匡胤解释说:“这个皇帝位子太好了,大家都想争夺。”石守信等大将都吓坏了,赶紧表示自己没有这种非分之想,赵匡胤说:“你们肯定没有异心,但是如果你们手下的将领有人想突然富贵起来,你们怎么办?一旦他们把龙袍披到你们身上,能由得你们吗?”

石守信等人哭泣着说:“我们都太愚蠢了,没有想到这些。陛下就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活路吧!”赵匡胤感叹说:“人生很短暂,只不过是为了过得舒服一点。你们为什么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大官,买些好房子好地安乐过一生呢?”

第二天,这几员大将都宣称身体有病,不能胜任繁重的军务,请求解除军职。赵匡胤也就顺水推舟,下诏免去他们的军职,让他们到地方上任闲职。

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重臣元老的军权后,赵匡胤又采取措施加强禁军,并用各种手段牢牢控制住禁军,使其成为巩固统治最重要的力量,以对抗实力强大的各地方节度使。

同时,他一反五代重武轻文的陋习,重用文人,让文官取得了武官的许多权力,使各地武官的权力大幅缩小,建立起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成功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开宝九年(公元年)十月,赵匡胤因病去世,终年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宋太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读小说、听评书,根本无法学到真正的历史。我们应该多读正史,而《资治通鉴》,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史学家,司马光可谓出类拔萃,他苦心孤诣数十年,最终编写出《资治通鉴》这样,史实与说理兼备的大作。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精装六册版白话《资治通鉴》。本书从内容、版本上力求精准、科学。曾国藩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梁启超认为“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绝对值得购买。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做活动,一套六大本,现在只要69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