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国藩是怎样炼成的论述 [复制链接]

1#

农家子弟出身,28岁中进士,30岁升为翰林院检讨,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短短9年从一个农家书生封侯拜相,屡立军功,权倾天下,并且仍得善终,还能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的名字叫曾国藩,就连毛泽东都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只服曾国藩这个老乡。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极少数能够参透大道的人之一,他身上一定深藏了很多玄机与秘密。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曾国藩的身上,有什么可以复制的“成事”经验呢?

都说曾国藩“笨”,他是怎样成功的?

秘诀是三个“笨方法”,这三个笨方法同时也是曾国藩成事的“三原则”。

曾国藩被人们称之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曾国藩的可怕之处那就是他虽然处在官场腐朽的清朝末年,但是曾国藩还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保持着清高廉洁,他不会和其他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

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俗话说:财布施得财富。那些越善于跟别人分享利益的人,越容易得到大家的追捧,从而收获更大的利益,而那些越想独吞利益的人,最后往往都被群起而攻之,财命双丢。

众争之地勿往,久利之事勿为

如果一件事一直都能让大家轻松获利,说明后来者一定都是来接盘的,如同击鼓传花的游戏,都在找下一个接盘人,这时你千万不要轻易插足进去,比如前些年兴起的P2P、民间借贷等等;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意思是:当我们要别人的时候,最好在公开场合赞美,因为赞美一个人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品位和欣赏,是自我素养的体现,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对大家都有利;

轻用其芒,深藏若拙

意思是,不要在不合适的机会的显露自己的锋芒。这句话在他的幕僚左宗棠身上显现的更加直接,左宗棠是一介白丁的时候,狂傲不拘,经常口出狂言,天下英雄都不放在眼里。

当我们年轻打拼时,一定要张扬高调;当我们功成名就时,一定要谦卑谨慎。

做事要花未全开月未圆,做人要“求缺惜福”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一旦发生马上就会月亏,所有的圆满下一步就是不圆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我们做事只能追求无限接近圆满,但是不能为了实现彻底圆满而咬着不放,留出的那一点点空间就是人生的大道。

曾国藩也曾有过可以黄袍加身的机会,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断然功成身退。主动把军队裁掉九成,还劝弟弟解甲归田,只要他应该得到的那部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打脱牙和血吞;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面对敌人,不争一时的胜负,而是要争取长远的胜利。有的敌人是一时的强大,有的敌人是蛮横无理,面对这样敌人,我们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切记:凡是使你痛苦的人,一定会使你强大,每痛苦一次,就强大一次。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意思是,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的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就是胆大心细,既有整体的大局观,又懂得把握微妙的细节,一旦二者兼具,其力量不可估量。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取决于两点,第一,你是不是足够努力,第二,你的时运如何。

时运是不可控的,但谋事的过程却全在于自己,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终究只是极少数人,这些人为什么可以成事,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曾国藩

曾国藩带兵打仗,用的是一套著名的“笨方法”——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是个文人,所以他打仗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兵法谋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然后把防御搞得扎扎实实,到了硬碰硬的时候,再厉害的兵法在绝对实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这就是曾国藩打仗的笨方法。

曾国藩

曾国藩的确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他最终还是考取了功名,靠的就是这种下苦功的笨方法,所以,在曾国藩的人生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一是当自己头脑不够用的时候,就用“勤能补拙”这个最笨的方法。

第二是用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落实到行动上,一点点的进步、日积月累,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自律、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那么这两个原则,就是曾国藩能够成事的两大法宝,除此之外,曾国藩的人生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接下来我们分享成大事者的第三个原则。

曾国藩家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曾国葆的一封信,他这两个弟弟呢,在攻打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被敌军围困,两个弟弟写信向曾国藩报平安,说大哥不用担心,朝廷派来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可高枕无忧。

曾国藩看了之后赶紧回信提醒两个弟弟:凡事要靠自己,切莫指望他人,特别是在遇到危机的时候。

所以人一定要有求人不如求己的意识,外部的支援力量,永远只能当成锦上添花,而不能视为救命稻草,人脉资源当然很重要,但怎样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就是曾国藩成事的第三个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曾国藩有着什么样的优良品德?

曾国藩对于中国的贡献?

著名的曾国藩家书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曾国藩不仅对自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秉承着自己的优良风格,最终成长为一个对于祖国有贡献的人,曾国藩用自己的努力挽救了无数清朝民众的生命,曾国藩的子女最终也成长为了新中国的教育家和科学家,曾国藩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他的理想。

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看,曾国藩也能给我们提供力量。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因此,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当然,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越笨拙越努力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

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曾为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换句话说,他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接下来说说曾国藩是如何自我提升成长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他是如何自我成就的。

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来到北京前,曾国藩是相当踌躇满志的。曾国藩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

到了北京之后不久,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

王阳明少年时曾问自己的私塾老师:

“何为第一等事?”

什么是天下最重要的事?

塾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那当然是读书做官。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回答说: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也许是)读书学圣贤耳!”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圣贤!

读了这些,曾国藩悚然一惊。他这才发现和这些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视野多么狭窄,境界多么低劣。和别人一聊天,说出的都是没有什么见识的话,身上的鄙俗之气在冲了人家一个跟头之后再折回来,自己也闻得清清楚楚。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

曾国藩性格中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他的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到了北京之后,曾国藩交了很多朋友。他的两个最好的朋友都说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邵懿辰有一次对曾国藩说,你的缺点,除了“自是”外,还有一条,就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血气方刚、刚过而立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时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自己犯这样的“错误”。

也就是说,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学问的门径,也才知道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什么叫“圣人”呢?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解脱生死成为“仙”一样,儒家学说给它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

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是,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能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

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从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

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

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

“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

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要做到有恒,当然很不容易。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曾国藩也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况。

我们看曾国藩的日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

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从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后一重追求。越过从食色性也到出人头地这些层次,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了。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这就是曾国藩的一生,原来圣人也是从一个缺点斑斑的不完之人,通过不断自我改变,进化,蜕变的过程,方才打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圣人。所谓人无完人,只要有恒心,再笨拙之人,也可以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正如曾国藩。

曾国藩的戒烟决心不仅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还会由于无法自持而抽几口。最终,曾国藩战胜了自己,深刻自省,从心开始改变,戒掉了烟瘾。

真正的改变,绝不止于喊口号,要敢于直面改变带来的痛苦。

周围的人影响,只属于外因,而改变的成败,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属于内因。外因作用于内因,内因反作用于外因。下定决心,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成功。

一个人要反省,不仅要做到言行一致,还要身体力行。

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自觉引进"外援"。

古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曾国藩被推崇到了“半个圣人”,“第一完人”的位置。

有人说:“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起点无所谓,奋斗不停是关键

他认为“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坚持早起读书。

职位不重要,自醒自律是重点

人性都是有弱点的。

成败没关系,永远担当是王道。

曾国藩家书有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有些人,看似聪明,却终是笨拙显形,一事无成。

而有些人,或许走的慢一些,或许看起来笨一些,却往往能够一鸣惊人,大放异彩。

守拙,让曾国藩从小习惯了挫折教育,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人们常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勤奋守拙的人,不会投机取巧。

文学家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守拙勤,看似慢,实则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扎扎实实,不留遗弊。

人这辈子,若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以守拙勤的方式努力死磕到底,拙到深处,必有柳暗花明。

守拙,谓之恒

古人有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世间之事,无论难易,就怕“认真”二字。

曾国藩曾立下誓言: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而追随圣贤的第一步就是修身。

恒,即为守拙。

曾国藩一生推崇“有恒”,认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一件事。

他在给弟弟们写信时也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西方有一条“一万小时定律”:

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就能成就一个领域的专家。

不管是否有天赋,只要你步步前行,日日不止,就能一步一步地靠近你想要的终点。

守拙恒,不需要天赋异禀,也不需要玲珑剔透心。

你只需要找准方向,耐心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踏踏实实地将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登上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

守拙,谓之慎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并不懂兵法,但他带领的湘军打赢了太平军,使得清朝得以续命50年,靠的是什么呢?

他认为,“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用这种“扎硬寨”的方式,要么是死防着敌人,要么是围城困死敌人。

如此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一城一池地争下来,谓之“打呆仗”。

这种战术,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核心就一个字:慎!

慎,亦为守拙。

曾国藩带兵作战,既没有以少胜多的大捷,也没有机智勇敢的运动战,却奇迹般地与太平军交手十余年,一点点地蹭到了目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个人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守拙而慎,本质上是对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处世、立业的根基所在。

反之,则会为急躁、急功近利而付出代价。

曾国藩的一生,参透了一“拙”字。

自知天分不高,守拙勤,勤于学问;

自知修为不足,守拙恒,恒于修身;

自知不懂兵法,守拙慎,慎于作战。

一个“笨”到极致之人,实为“大聪明”。

一个“拙”到极点之人,则为之“大巧”。

“立功立言立德”一完人,曾国藩用传奇的一生留给普通人一条逆袭的“捷径”,那就是: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若有大拙,必得之大巧。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说: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主席也表白曾国藩: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非常自豪的事情,就是他也像曾国藩一样,坚持写日记。

曾国藩可能的确不是完人,但他依旧值得我们学习。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对于谁,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做为我们现代人用一个“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我们可以有什么启发?我们可以有什么收获?

首先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普通资质和智商都不高的普通人,是如何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一步一步做为一个圣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我是当时的曾国藩,在处理他手中的事情时候,我们能够做到几级?能够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所经历的一生的事件呢?

再大事情,我们透过“时间”这个进度条看去发现好似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对于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淬炼的过程,根基部分是“发心”,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发心是一心向善的。也就是说他走到道是对的。

后来就算他有足够大的声望和能力,可以振臂一呼做皇帝的时候,他也没有去做。对自己欲望的把控是非常到位。体现的是极强的自控能力。

参加高考遇到7次挫折的根基树立了他极强的信念,让他深深的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锻炼了他的意志力。

只有战胜了苦难的人,才配有资格享受胜利的果实。否则天上给您掉下来一个果实,您吃了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好滋味出来。

烦恼即菩提,烦恼即智慧。没有烦恼的智慧,还有啥意义?

使您更加强大的只有更大的烦恼。接受烦恼接纳烦恼才能战胜烦恼,才能降服烦恼。

引导塑造了他打胜仗的理念“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赢,只做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聚焦聚焦,再聚焦。

对于他自己思想和欲望的管控,他采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和方法。“一日三省”通过日日反省自己,不段的重新塑造升级迭代了无数次的“曾文正”反省的力量如此强大。

真正能做到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曾国藩能做大的事情,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方法有一万种,都在那里放着呢。就看谁能够找到了,并且去落实执行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