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文字的人,肯定是个文盲;发明钻木取火技术的人,肯定也没有学过物理。但是,为了生存与传承,他们都必须去创新,去发现,去向大自然“借点子”。
也许,人类的骨子里,天然就有创新的DNA。例如,从彪炳人类文明史的“四大发明”再往前推,早在两万年前,古老的中国人就开始了“创造发明”——
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国家吗?”总书记向讲解员询问。
“是的。”
“不是‘最早的之一’,就是‘最早的’?”总书记又问。
“是的,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早期陶器,基本都是从中国起源之后传播过去的。”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改变自然物的质,按照自己意志制造出的一件全新物品。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在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进步历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按照现有的考古依据,中国是世界上陶容器起源最早的国家,时间在年前到年前。(记者注:捷克发现过年前到年前烧制的实心陶塑,与陶容器代表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不可比较,下文中所称“陶器”代指陶容器。)这是国际考古界公认的断定。”近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参与江西仙人洞遗址考古发掘的万年县博物馆馆长王团华说。
两万年前的陶器
年6月28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张弛教授等人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的文章,将中国早期陶器出现的时间确定为大约两万年前。这是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这一研究成果最终入选了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总是在不断刷新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曾经,恩格斯说: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的。这里的“野蛮时代”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近几百年来,陶器的出现,和植物的栽培、动物的驯养等文化特征一起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来临的标志。
当时学术界认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四处狩猎,自由游荡,过着时刻担心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为生计发愁,自然没有闲暇发展手工业,也用不着陶器来储存物品。
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了,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然后便有了陶器这类储存食物的器物。所以西方社会有“前陶新石器时期”说法,意思是新石器来了,陶器还没出现。
直到年“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相关文章的发表,“常识”在可靠的物证下被颠覆——新石器时代还没到来,陶器就在中国出现了。
有人也许会好奇,一项考古论文为什么不发在《世界考古学》之类的考古期刊,而是在《科学》这本科技期刊上?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陶器年代的得出,是碳-14测年法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碳-14测年法建立的基础是核物理学,他的发明人在年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时间的证据
作为碳的有机物之一,小小的碳-14原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个能够计算时间的“时钟”。
科学家发现,环境中,碳-14与“兄弟”碳-12的比例是固定的。动物和植物在活着的时候,会通过呼吸、进食等方式摄入碳-14和碳-12,最终在体内形成与外界比例一致的碳-12与碳-14。而当它们死亡,碳-14的摄入就会停止,体内碳-14的含量会不断减少,而碳-12的含量却不会有多大变化。
碳-14的半衰期为年,即经过年以后,碳-14的量只剩下一半。因此,只要拿着一块骨头或者种子,测一测其中碳-14和碳-12的比例,便可以推断出年代。
曾经,意大利都灵大教堂有一件从16世纪开始收藏的“宝贝”——一块据说是耶稣受难后门徒约瑟用于裹尸的麻布。这就意味着,这应该是公元一世纪左右的文物。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用碳-14测年法告诉世界,这块布是中世纪织出的一件赝品。这算是考古史上的趣闻。
不过,也许又有人会好奇:陶器又不是动物和植物,要如何使用碳-14测年法来鉴定它呢?
这也是为什么,论文其实在年前后就已经写好,却在年才被发表的原因。
让我们回到陶片被挖出来的那一刻。
初次的亮相
江西仙人洞遗址的发掘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江西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中提到在万年县陈营区大源乡有个奇异的大石洞,洞口附近散落着一些骨骼碎片。这封信引起了文物局工作人员的
此后,国内外考古人员对遗址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比如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头、陶片和植硅体等。
在吴小红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作后不久,就在学术前辈们的影响下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年代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的年代问题给予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也对仙人洞出土的陶器本身进行过碳-14测年,测定陶片距今年左右。不过,国内学界对这次结果抱有疑惑。”王团华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来,年前已经属于旧石器时期晚期,颠覆了学界对“新石器时代才有陶器”的认知;二来,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先有农业才有陶器,而年前还没有所谓农业可言。
后来,吴小红从同事那边得到了可以进行年代测定的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骨头标本。由于出土的陶片太碎小(大约只有指甲盖大小)、时代太久远等原因,无法提取里面残留的有机物进行直接的年代测定,她便通过与测定陶片同层位出土的动植物等标本来进行年代测定,以推断陶器的年代问题,得到了一系列数据。
吴小红不确定这种“推断”是否奏效。一次国际会议,她把研究成果拿出来讨论,想听听同行的看法。
那次,同行没有接纳。
一时间的学界不认可,虽有遗憾,但在考古专家们看来,却也在情理之中。
考古必须是严谨的。它为解读历史提供证据。解读可以出错,错了可以改,但是证据不能。
再一次确认
在后来的采访中,吴小红解释:当时,考古结果不接纳的原因,关键在于没办法证明采集的碳-14标本跟陶器是同时的,有等时性的。
换言之,学界并不认为,洞穴中同一地层的陶片和动物骨头、植物遗存,必然就属于同一时代。
吴小红接着解释:人类进入洞穴的时间不一定是连续的,可能是冬天来了,夏天就走了,也可能过了几年才来洞里一趟。每次回来,都需要挖挖土、整整地。这种底层扰乱意味着同一土层里很可能混杂着不同时期的东西。还有水流也可能会将洞外不同时期的东西带入洞,连老鼠打洞都可能把上面地层的陶片带入下面的地层当中。而早年发掘出的用于测年的文物,又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标签混乱,更为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难题。
几年后,吴小红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与哈佛大学组成的中美联合研究项目,深受启发。她意识到研究要解决中国早期陶器的年代问题,需要从发掘现场到实验过程的每一步都准确、可靠。
王团华记得,年,吴小红和同事们重回仙人洞遗址现场,在不同地层采集土壤、动物骨骼等样本,也重回实验室把它们用更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处理分析。样本被送到了美国和北京两地的不同实验室,同步检测分析,以厘清陶器与样本的等时关系。
那次,参与联合研究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欧弗·巴尔-约瑟夫教授、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的戈德伯格教授等人,都是考古界的国际顶尖学者。
最后,当年论文发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那么,在两万年前的狩猎时代,仙人洞里发现的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王团华说,欧弗·巴尔-约瑟夫教授认为,早期陶器应该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因为出土的陶器底部有烟炱,有火烧的痕迹”。“专家推测,当时的狩猎生活大概难以保证人类获得足够的食物。人们就用陶罐煮骨头汤,用来弥补食物及营养的不足。所以,陶器的产生和食物的短缺有密切关系。不过,一切都还要更可靠的证据。”
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现在”正不断地成为历史,“过去”则不断地被确认。
而我们就是在这一次次的不断“确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整个人类何其渺小又伟大、我们的文脉何其悠长又深厚。
延伸阅读
《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为古陶瓷学界耆宿。该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阐述中国历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各朝代经济、政治、贸易往来变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陶瓷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