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在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求学,旅游,经商,甚至移民,但在欧美人眼里,中国人(在西方人看来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亚洲人)的形象却一成未变,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眯眯眼”。
西方的这种刻板印象最直接体现就是各大品牌的宣传广告,其模特无一不是眯眯眼加上暗黑妆容,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甚至带有明显歧视意味,从几年前杜嘉班纳(DolceGabbana)的广告,到著名时尚摄影师陈漫十年前为迪奥拍摄的一张照片被骂上热搜,再到奔弛车广告模特的吊梢眼形象,无一不是因眯眯眼而起,引发国人的巨大愤怒。
那么,在西方人眼里,为什么“眯眯眼”就是典型的亚洲面孔?西方人刻意塑造的“眯眯眼”形象为什么带有歧视意味?国外商家既然要来中国赚钱,为什么还要挑战中国人的审美?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1、亚洲人的眼睛什么样?
事实上,眯眯眼并不能代表亚洲人的全部,甚至大部分都算不上。尽管不同于欧美白种人,但亚洲人的眼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如杏眼(又称标准眼)、丹凤眼、小圆眼等等,绝非只有细长眼一种类型。就眼球的大小来看,亚洲人和欧美人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从绝对值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是地球人,眼球直径都是24MM左右,没有明显区别。
亚洲人之所以普遍比欧美人显得眼睛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眼皮厚度与眼距宽度的不同。这其实很好理解:犹如张开的河蚌,开口程度越大,里面的珍珠就越闪耀夺目。欧美人普遍眼窝深,眼皮平均厚度只有0.3mm,而亚洲人的眼皮厚度平均0.8mm。欧美人眼皮薄,上眼皮提肌中的腱膜比较发达,眼睛睁开时腱膜牵拉眼周皮肤,形成眼部皱褶,就是俗称的“双眼皮”。从视觉效果上看,眼睛会看起来大而有神;而亚洲人的腱膜部分被脂肪团包裹,上眼睑比较厚,从视觉上看像是睁不开的“肿泡眼”。
亚洲人的眼睛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普遍眼距较宽,这是由于内眼角处的一小块月牙形皮肤遮住部分眼角所致,专业术语称:内眦赘皮。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的亚洲人存在内眦赘皮,单眼皮在人群中的比例高达70%以上。
除此之外,亚洲人和欧美人相比,面部比较扁平,没那么有立体感。据权威医学机构调查:中国汉族人口80%以上属于“阔面型”及“超阔面型”,只有4%的人属于欧美人的“狭面型”;而眼球的大小在人6岁时已经定型。也就是说:扁平的大脸,会衬得眼睛更小。
2、从蒙古人到傅满洲:欧美的恐惧与偏见
单眼皮,内眦赘皮,扁平大脸,这些都是典型”蒙古人种”,也即黄种人的特征。“蒙古人种”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后来遭到国际学界质疑,被认为有种族主义色彩。
但不能否认的是:布鲁门巴哈之所以用“蒙古人种”命名东亚人,是因为一段唤起西方人恐惧的记忆,关于蒙古与成吉思汗彪悍传说的历史。
13世纪,欧洲大陆处于封建神权统治的时代,闭塞且落后。而在遥远的大漠和草原,蒙古人正异军突起。骁勇善战的蒙古人三次西征,曾挺进欧洲腹地基辅罗斯,所到之处,大肆屠城,血流成河,寸草不生,是欧洲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由于对这个陌生的民族缺乏了解,语言不通,更无相同的信仰,欧洲人曾经称蒙古人是“上帝之鞭”,意思是由于自己犯了错,上帝派他们来教训自己,可见对蒙古人有多么心怀畏惧。
这时的“眯眯眼”,是欧洲人对蒙古人的典型画像,是对其面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在那时的欧洲人眼里,长着“眯眯眼”的蒙古人比身高体壮的欧洲人要强悍的多,是个不好惹的民族。“眯眯眼”的形象基本上等同于地狱里的恶魔。
欧洲人对于“眯眯眼”的敬畏在鸦片战争之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之前由于对遥远的东方认知模糊,欧洲人对满清与蒙古甚至东亚人的区别并无概念。通过坚船利炮的交手,欧洲人重拾信心,才知道曾经天朝上国的大清朝如此不堪一击。曾被蒙古人支配的恐惧被抛到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征服者的傲慢与偏见
年,英国人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刊登文章,称中国人为“东方病夫”。在欧洲列强眼里,中国人从令人恐惧的“眯眯眼”变成羸弱不堪,喜食鸦片的大烟鬼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宣传“扶清灭洋”,抵制洋货焚烧教堂,加上日俄之战日本以弹丸之国惨胜综合实力远强于它的沙俄,极大地剌激了欧美国家的神经,西方世界极端种族主义“黄祸论”甚嚣尘上,宣扬黄种人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白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最早提出这个观点,他让宫廷画家画了一幅画,命名为《黄祸》赠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借画中一位天使呼吁:“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而所谓的“黄祸”则是一团火焰中佛陀的坐像,骑在一条中国式恶龙身上。
为了迎合西方世界鼓吹黄祸的历史氛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从年起炮制出十几部以“傅满洲博士”为主角的小说,风靡欧美。在他笔下,傅满洲俨然“黄祸”的化身,其形象阴森恐怖:腊黄的面孔上,翻着眼白的眯眯眼冒着绿光,嘴角边垂下细长的鼠须,头顶辫子,身着清朝服饰,手上还有长长的指甲。
“傅满洲”被塑造成恶魔般的人物,他阴险、狡诈,深谙“东方人的阴谋诡计”,擅长毒药和魔法,妄想“消灭白人,征服全世界”。而傅满洲的同胞愚昧、无知又极度贫困,他的国家骗术横行且认为骗人是一种智慧。
看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这不是在影射和丑化“义和团”吗?没错,萨克斯·罗默承认,他的小说灵感正是来源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所谓“拳乱”,在罗默看来,“傅满洲”代表了一种足以“改变西方文明进程”的邪恶力量。
作为虚构的邪恶形象,“傅满洲”经久不衰,荼毒全球数十载,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功不可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傅满洲博士》系列电影被评为“最佳侦探片”;英国影星克里斯托弗·李凭借《傅满洲的面具》、《傅满洲的十三个未婚妻》《傅满洲的城堡》等走红欧美影坛,甚至连“”系列电影都能找到“傅满洲”的影子。
除了英美电影工业无孔不入的宣传,“傅满洲”还进入流行乐坛、动漫等领域,成为抹黑华人,满足西方种族主义意淫心理的重要工具。
因为美国华人对“傅满洲”系列电影的抵制与抗议,直到年,傅满洲才终于在好莱坞电影中消失,但在漫威电影中却摇身一变为“满大人”,换汤不换药。
在西方长期不遗余力的宣传攻势下,长着眯眯眼的“傅满洲”已成为典型的辱华符号。
3、为什么拉眼角在欧美代表歧视?
在欧美国家,针对亚裔的歧视往往伴随一个“拉眼角”的动作。两手扯住眼角往上提拉,直观上造成“眯眯眼”的视觉印象。而这种不友好的行为,背后却藏着一段悲惨的历史。
欧洲的近代文明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对海外殖民地的疯狂掠夺。每占领一个殖民地,往往需要征用大量的劳动力。由于殖民地扩张迅猛,黑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欧美殖民者开始大量贩卖亚洲劳工,其中又以华人居多。由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国内民生凋蔽,老百姓为了谋生纷纷“下南洋”讨生活。很多人因此被骗,成为失去自由的“猪仔”,被运往美洲充当廉价劳动力。
贩奴船只往往严重超载,华工们被塞进不到半米高的船舱底层,不见天日,密不透风,饮食和水都无法保证,风浪颠簸,再加上传染病肆虐,很多人暴毙在海运途中。幸存者在上岸时也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瘦成麻杆,脸如黄腊,颧骨突出,由于经年累月不见阳光造成的“眯眯眼”格外醒目。而这种备受摧残的形象却成为亚洲人给西方人的“第一印象”。
功夫巨星李小龙曾经在采访中抨击美国人对华人的偏见:
“美国从来没有真正展现出东方的文化,美国剧里中国人都是长辫子,像猴子跳着,被美国人追赶着快快,眼睛还要弄成斜眼。”
时至今日,拉眼角在西方社会已成为公认歧视亚裔的行为。
然而,却仍有很多人在公开场合作出冒犯动作,体坛踩红线的最多。如、罗纳尔多、内马尔、帕托等南美球星都做出过类似动作。
年北京奥运会时,西班牙男篮一张集体拉眼角的宣传照曾引发巨大争议,对此西班牙篮协主席萨埃斯解释称:这个动作只是表示和中国人“亲密无间”的意思。
无独有偶,作为中超外援,阿根廷球星拉维奇在为中超拍摄秩序册照片时也摆出了拉眼角的动作,同样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有人解释,在拉丁语系中拉眼角代表亲切友好,“我是你们中的一员”之意,并没有歧视的意思。
但在种族歧视已成为全球敏感话题的当下,对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的动作,还是不做为好。
而国际赛场上对于涉及种族歧视的行为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
年,世界女排联赛中,塞尔维亚运动员杜尔德维奇因在比赛期间对竞争对手泰国女排做了一个拉眼角的动作,受到被国际排联禁赛两场的处罚,还连累塞尔维亚排协被罚款2万瑞士法郎。而这笔罚款则被国际排联捐给某个排球教育项目,用以推动消除歧视的事业。
4、眯眯眼不能代表亚洲,更不是高级脸的代表
深入了解关于“眯眯眼”的历史与渊源后,相信大部分人在是非问题上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欧美国家热衷于塑造亚洲人“眯眯眼”的形象,本质上是由于文化偏见与种族歧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刻板印象。不管他们打着怎样的幌子,本质上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狭隘认知,不愿意深入了解亚洲人,更不愿意看到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
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国际大牌进入中国市场,为什么还要在宣传上“抹黑中国”呢?他们不害怕因此失去中国消费者吗?
事实上,这里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原因。除了种族主义者,西方社会也存在不少“文化左派”,即人们常说的“白左”。“白左”们追求绝对的政治正确,在他们看来:多元化才是正确的选择。亚洲人普遍追求的“大眼睛,双眼皮,皮肤白”却被“解读”成:亚洲人深受种族主义毒害,不愿承认自己的特色美。
这种思潮蔓延到时尚圈,“眯眯眼”被包装成亚洲特色,甚至是高级脸的代表,如前些年曾经红极一时的名模吕燕。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西方如果真的追求多元化,至少要听听亚洲人自己的想法,观察亚洲人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但他们没有。亚洲影视圈那么多高颜值明星,没有几个长着欧美人标榜的“眯眯眼”吧?为什么他们对此视而不见?
说到底,那些在宣传广告上翻车的国际大牌们,还是从欧美人的观念和刻板印象出发,以此绑架亚洲人的审美。他们因此受到抵制,一点都不冤。
作为中国品牌和文艺工作者,更不应该迎合欧美的刻板印象,打着“高级”的幌子,行“审丑”之实。
回到陈漫给迪奥艺术展拍摄的照片,虽然名为《骄傲的矜持》,模特的穿戴、表情却透着一股阴森之气:乱糟糟的刘海,几近于无的眉毛,眼影涂成乌褐色,塌鼻梁,脸上布满雀斑;翻着眼白的咪缝眼阴沉沉地盯着你。再看模特拿着迪奥经典包的那只手,居然还戴着清朝的护甲!
如此惊竦画风,犹如僵尸还魂,任谁也难说个“美”字。照片展出后受到广泛质疑,被认为“阴间风,丑化亚裔”。事后,迪奥删除该作品,陈漫公开道歉,声称自己艺术观不够成熟,但她轻飘飘的回应网友并不买账,网友对她的声讨铺天盖地,风评也降到低谷。毫无疑问,她原本的大好前途也将蒙上阴影。而这正是她无节操谄媚西方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再看三只松鼠的广告翻车事件。因为一组复古风宣传海报,模特的眯眯眼妆容引人注目,三只松鼠被骂上热搜。有网友指出三只松鼠故意丑化国人形象,迎合西方审美。但品牌商却回应模特妆容是基于个人特征打造,意在打造“国风之美”,模特菜孃孃本人也出面回应:自己就这长样,天生的小眼睛,并无辱华意图。
模特或许是无辜的,但三只松鼠被冤枉了吗?并不。
作为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三只松鼠不可能不懂营销广告如何打动受众,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从诞生那天起就要接受大众的评判和审视。
换言之,三只松鼠的广告画面是有倾向的,并非网友“上纲上线”。
正如人民日报对事件的评论:广告要有成熟的受众意识,要了解受众的审美情趣,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情感。
三只松鼠的翻车,往轻了说,是营销手法低劣,不尊重消费者;更深层的,应是企业高层头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作怪,缺乏起码的舆情监测与常识。
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是无法阻档的历史潮流。
我们倡导文化自信,并非不允许小眼睛的存在,而是自觉抵制一切刻意丑化、扭曲亚洲面孔的行为,不去迎合西方的审美。
眯眯眼不能代表亚洲,更不是高级脸的代表。
美的标准,中国人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