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纪日、纪时的起点是何年何日何时?古人对世界探索的思想和框架!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经典,都是中国古代先圣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道生法的产物,是格物致知的成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古今都有用的东西,是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益处的东西。
冬夜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宋代邵雍的《冬至吟》表达的正是冬至的天象,气候,物候,节气,声律。冬至日,一年之中日晷日影最长的一天。从日晷看,一年之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从漏刻看,水下零刻。从天象看,九星连珠,月朔无光。从律管看,律管吹灰,发出黄钟之音。从物候看,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这一年的冬至日,就被确定为甲子年甲子日甲子时。能够发生这一切的地方就是中华的灵台。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初生未能够形成势力,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因为阳气不够大,所以仍然蜷缩着身体,阳不足以使其伸;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伸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深度好文计划#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是与生命体生化状态相关的天文学,其目的是为了生命体能够率性的生化,探索生命体宜生的天文地理环境条件,道法自然,这与西方的天文学单纯以天文气象为研究对象,有本质的区别,古圣在于察阴阳,节气,候气,辨别气至的早晏,以茂对时,观物生化的盛衰,究万物化育的成败之由,辅助天地赞育万物,是万物道化、德化的术之一。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
万物生化循性法时,时舍、时发而有随时之象。天变时变,物换星移,有变易,有不易。一物一太极,阴阳两仪随气变易,随神往来,生生不息,往复不止,玄之又玄。气止化绝,神去机息。形随气变,随时变,而物之元有不变性,形变而性不变,物的种性不变,乾元所含玄黄不变,易经所谓“黄裳元吉,文在中也”,现代科学所说的,生物的生殖遗传信息决定物的形貌性质。把握了不变才能够去认识变。
理为生物、化物、成物、杀物,之天性、物理、物命;象谓物化物变之形显现之气象;数谓物生物化有形所聚气之纪。理、象、数和于一物,和于一体,和于一太极。气聚而生物、成物、有形、有质。使理象数联系在一起的是气,是玄,是神。
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气”是能量,是“虚”,是玄,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气”是可以通过其作用结果,在地化物的形,在天成的“象”而被人观察到其太过还是不及。通过象可以探查天、地之气,也可以探查人体之气,所以有“气象”之谓。“气”通过物性而有信息,“数理”就是气的信息部分,气不同则数不同,代表不同时间空间,气对物的作用结果也不同,气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
气聚而有形,形源于气,阳化气,阴成形,气是决定形的因素之一,对人来说“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由象可求气,气数纪阴阳、三元、四方、五行、六气、八卦、九运、十日、十二月,元会运世,年月日时,“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知气数则知天方,知地位,定气的势力。
气象是人、物生化吉凶祸福的趋避的纲领,知气之象,就能知应对它的方向了,如果再能知应对的法,就是有方法了。
失道而后德,德乃古人以慧为贵之智。当人类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某些本能退化,失去了那独特的内视能力,也就是失道了,他们便无法再依靠自身本能直接洞察生命体的生化奥秘,无法目睹生命过程中那无形的“气”,无法把握阴阳,无法提挈天地,无法及时地和于阴阳,无法及时地调于四时,人类社会便是进入到失道之境。然而,人们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并未因此消失,智慧的先圣们仍通过存在于生命活动的德化之中的道,追寻元亨利贞。于是,智慧的格物者便需从形究气,通过细致观察生命体的形态变化,“迫迮以微”,来推理道化的奥妙。
德与德化,它们源于生命体循性法时的公理,是生命活动自然生成逻辑推理能力应用获得的成果。而对时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果。
道化的能力,则基于个体的本能,或修为,即个人内圣的程度,个人对自己、对世界的体察认识程度,对气的认识程度,对阴阳的把握程度。一个内圣之人,或能够透彻脏腑、或能够动达膏肓、或能够入木三分,对世界的体察认识程度远超常人,这便是不同程度道化能力的体现。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中医的气有哪些?我的体会应该有自身的气,身外的气。气是生命体生化进程的原动力,一个人的气平,化才能够安,不为五贼所害,其道才静,色和,音和,气和,“八风吹不动”。
自身的气。
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属先天之气,道家的先天一炁。它来源于父母,为父精母卵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谷气又称胃气,胃气来自人摄入的水谷饮食。“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胃,神,根,胃乃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脉有胃气则生,脉无胃气则是真脏脉,真脏脉是死脉。《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老子讲的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七冲之气,就是谷气,胃气。谷气、胃气与五脏之精气相合,就是冲气以为和,五脏的脉气就是有根,有神,有胃了,真脏脉就不会出现,人就不死了。
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灵枢·五味》记载:“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宗气由营卫之气“抟而不行、积于胸中”而成,其实质为积聚在胸中的营卫之气。因为肺部与自然清气相通,所以在呼气时,宗气会外泄三份,而当吸气时,只能重新吸回一份,因此在不进食的情况下,随着不断呼吸,宗气会逐渐衰少。
营气,也称荣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行于脉外,其运行迅速而滑利,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卫护肌肤,抗御外邪人侵,二是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属于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灵枢·卫气》载:“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点明,“水谷”是在六腑的“化物”作用下,变成了“气”,此气内入五脏,外络肢节,又分为两股,其中较浮越、不入循经脉的,称为卫气;较精专、入循经脉的,称为营气;此两种气的运行,皆具有“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的特点。
《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表明,卫气既可以“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沿着体表的经皮、经筋等),也可以“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神气,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为神之基。
营卫之气生成、运行的物质基础,不仅来源于饮食水谷,还来源于五脏精气和元气,先有五脏精气和元气,后受纳水谷,再有营卫之气滋养五脏、回填元气,两者相辅相成,但究其根本,营卫之气的源头应为元气,而非水谷精微。
在病理状态、针刺状态下,营卫之气的运行均会发生相应改变,即使在生理状态下,进食、饮酒、运动等行为也会导致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化,如《灵枢·营卫生会》言:“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身外的气,就是五运六气。太过的五贼,六淫,残害人体的元气。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戊午年三之气,岁气中运火太过,六气客气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主气三之气少阳火用事,火气为年周期六十甲子中最大的时位,对人危害最甚。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ruò],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疡,寒热胕肿。(厥阴在泉)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克用),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少阴在泉)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火用,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太阴在泉)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qún]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土用,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少阳在泉)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阳明在泉)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shuí]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太阳在泉)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气)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戊午火太过的自然规律,表明天之道阳有余。天人相应,更是天人相对,相反,反应,人之道对应的,就应该是阳不足了,自身藏的精也不足阳发之用了,胃气不能够再生,受病的脏真藏脉就会出现了,是人走向衰亡的客观规律。中医火神派的依据大概是源于此吧。
淫气加临,正邪相搏,元气不足,人或受克,人受克,脏气必起而用以抗邪气,用必有耗、泄,耗、泄则脏受损,损则脏弱,弱则脏受病。
天气主政司令,地之万物,包括人,都要应对天气的变化,正常的变化,正常人,相应受克的脏气只是波动,一般不会受病,而极端天气,对万物,对人就会都有伤害,犹其相应禀赋不足,素质差的生命体受到的伤害更大。天干事,地之物必然受影响,万物,人就得应对,反对,对付,应付,要以藏精的支出去应对,相应的脏受克,藏就得起用,应用,出精,化气,支应,支出,尽可能纠正天气对人体这个系统,这个太极一气周流中正平和运行的影响作用,支持,维持自身气机升降的正常。天有五贼,盗万物,盗人精气,地支就得出物质能量,我理解这应该是天干,地支的原理吧。这是自然之理,不是玄学,更不在迷信。
礼记的祭用次序依据的也是天干事地就得支出这个道理。春祭先脾,夏祭先肺,秋祭先肝。长夏,天气湿气当令,湿为水气,水克火,心为火,心受之,故长夏祭先心。冬祭先肾,肾藏诸精,人之先天之本,复用必本,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人自用。人肾藏的精不足用,年虽复而人不能复了。
人出生时运气环境状况,造就,塑形了人的五脏的启用状况,李阳波先生所讲的人的气立的密码设定,是滴天髓的天髓所滴者,道家讲的灵,年之所加,气之所立,是一个人的素质要因之一,是古人命理的依据。气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唯象的认识论,气数的方法论,术数的技术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体自父母精卵结合产生新的一元生命体,生命诞生那一刻起,一个人的“文”,人生化所本的信息就确定了,此后,人体各器官肢体的生长、发育、成熟、修复、再生,都统摄在“文”这个元神之下,这个元神是人体的先天主宰,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基因,魂在这个过程中也一一进入,而所谓“灵”是胎儿出生,哭出声的那一刻才住进去。天气吸进去,脏气呼出来,就是“气立”。天气吸进去之后打开经络,气立开启人体脏的用,开启了人体提供躯体支持、维系生命活动的能量模式初始设定。
器者生化之宇,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生命体这个器的生化,随气运、随时节循性而动,是感者自致,是客观公理。信以守器,器以藏礼,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物候。春华秋实,是万物随天地生化的真理。蚯蚓的曲伸循性法时,公鸡的晨鸣循性法时,大雁的迁徙循性法时,鱼的洄游产卵法时,农作物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成实循性法时,牲畜的化育胎孕循性法时,人的脏气循性法时,人的色、脉法时,法自道出,是一切生命体生化的真理,是我们辨证的依据。
从发病的时间节律看:
肾脏有病,病愈会是在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节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患肾病的人在长夏这个时节没有死,到了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好转减轻。
肾脏有病的人,病愈会是在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情就会好转减轻。
肾脏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下来了。
如果你的病情有这样的随季节、随干支日、随时辰变化的情况,那你得的就是肾病了。
古人为什么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因为天干地支纪年可表达岁气。年之所加,五运六气,岁气盛衰之所立。而岁气的盛衰又与生命体的生化密切相关。
天有五贼,五贼指的是五运经天岁气的能量极变,给地球上所有生命体正常生化带来的危害,是五运阴阳的十天干,五行气的太过或不及。六气五类,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有相胜制,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五类衰盛,各随气宜,至宜至中,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至神自生,神去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立化生,气之所至,生化有别,五气五味,五色五类,有制有胜,有生有成,生化必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气衰化减,气止化绝。
天生万物,也害万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贼”,本义是破坏。《说文》:“贼,败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害良曰贼。
《伤寒论》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赵本作“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伤害正气也。
中国古人曾仔细观察同一块土地,按照农时和天象节气播种的五谷。然而,年份与种植品种的不同,导致了农作物的收成多少、成熟度的变化,即亨贞的变化,吉凶悔吝的变化;五畜也是如此,年份与种类不同,有生育与不生育之分。这些变化都与天道五行,岁气,息息相关,而五行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古人所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在掌握天地造化的玄机,夺取天地造化的奥妙,为建立盛德大业服务。
天地之间气的动静变化,是由宇宙间自然无形能量变化所引发、主导、控制的。因此,我国古代先圣们创立了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生命体生化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现象与之对应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了它特定的规律,并从中探索出宇宙自然璇玑变化的规律和征兆。
《黄帝内经》中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五运经天之气,是贯穿宇宙的能量,对宏观的天地之气到最微观个体生命的生化之气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决定地载万物,即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化进程和生化结果,也就是孔子讲的易与天地准。所以《阴符经》才有“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的说法。伤寒的根本是身外的气,就是五运六气。太过的五贼,六淫,残害人体的元气。天生万物,也害万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戊午年三之气,岁气中运火太过,六气客气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主气三之气少阳火用事,火气为年周期六十甲子中最大的时位,对人危害最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损,减少出阳,减少出神,减少藏精地二之用,从八风之理,避天干扰乎阳,精神内守,免情志扰乎阳,以冀阴平阳秘。
“(气)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戊午火太过的自然规律,表明天之道阳有余。天人相应,更是天人相对,相反,反应,人之道对应的,就应该是阳不足了,自身藏的精也不足阳发之用了,胃气不能够再生,受病的脏真藏脉就会出现了,是人走向衰亡的客观规律。中医火神派的依据大概是源于此吧。对应。
淫气加临,正邪相搏,元气不足,人或受克,人受克,脏气必起而用以抗邪气,用必有耗、泄,耗、泄则脏受损,损则脏弱,弱则脏受病。脏动用气,劳动,过劳受病。
刘一明祖师《象言破疑》云:“男女阴阳二炁交感之时,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虚无中来,所谓先天真一之祖炁者是也。”人一生之元炁盈亏的规律和过程,是道家对生命科学的重要认识。而生命过程是随元炁耗散。人依赖水谷之精(食物营养)可以养后天之精气,从而节省先天元炁的耗散,中医有胃、神、根的说法。
精气耗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概括言之不过“内外”。内,人自身的问题,根于内者命曰神机,是指个人情志、精神上的消耗、感官上的过度享受、思虑、抑郁;还有就是漏,是指过劳,过度性行为损耗人体生殖细胞,这是消耗精气最主要的途径。
外,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就是外在生存环境对生命体生化的影响作用。生命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化秩序的平静,抵抗外邪的扰动而消耗藏的精气。人应对天干的五行阴阳气的太过或者不及,应对六淫之气而消耗的精气,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国古人也有利用岁气的方面的实践活动,司岁备物,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天道、地理、物性,养生祛病;四时不正,正五谷。趋利避害。
所以道家的修行追求静,追求平,目的是使人的生化不受内外因素扰动,用现代科学的话讲就是避免熵增,让生命活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一直处于自性“文”的有序控制状态,道化的状态,自然的状态,无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