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过程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13/4786524.html甪直镇民俗文化
甪直民俗活动
民国时期,甪直的出会与庙会名目繁多,一般正月初头猛将会,三月廿八城隍会,五月十三关帝会,五月十八张陵五圣会,逢到干旱求雨。出会与庙会群众组成庞大的队伍,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走。赶庙会观者云集,仪仗十分隆重,表演者男女老少均有,有对皂隶的,有表演踏高翘的,有表演“扎臂香”的,有表演“蚌舞”的,有表演“荡湖船”的,有表演“打莲湘”的,有舞龙灯的等。旧时,庙会期间,全镇彩灯辉煌,笙笛齐鸣,热闹非常。如果碰到干旱求雨出会,一般免杀生灵,请出铜观音以求神灵洒甘霖,驱除瘟疫。出会一般在晚上,以*代表瘟疫,钟魁代表驱*者,以示正能克邪。出会时烧锭送*,敲锣赶*,化点钱钞,以求太平。20世纪80年代,农村庙会开始复苏,有甫港城隍庙会和甫田寺基庙会等等。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节前数天,成年人为儿童扎制各式各样花灯。元宵当晚,屋檐树上、厅堂楼所,处处彩灯高悬,灯火辉煌,开始“闹元宵”。孩子们牵着兔子灯,提着狮子灯嬉笑欢奔,大人们敲着锣鼓,走村串巷,称为“走马锣鼓”。元宵夜赏灯猜谜,舞龙逗狮,敲锣打鼓,挑花篮打连厢,同时燃放爆竹百响,称为“闹元宵”。因元宵节有观灯习俗,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称试灯,十八落灯。各种彩灯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元宵,家家户户都以糕团、蔬品、笋干、面腐等类煮而食之,称“犒年(腻)羹”。在农村,夜里闹元宵有“煺田角落”的习俗。煺田角落,农民在夜间田头,点燃草把在田里奔跑,喊着“煺煺田角落,开年养只大猡猡……”等民谣,祈愿丰收。十里不同俗,也有的在腊月二十四或大年初一晚上。
百花生日又称花朝。二月十二日,以红绢(红纸)系于花树上,或以红纸小旗插花盆或花树旁,名叫“赏红”。据说不给花树赏红,它会气死。
观音生日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烧观音香。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修行日,佛会组织老太到观音庙坐庚申修行一夜。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修成正果日,请堂名或宣卷庆祝修行成功得道成仙。
东岳帝生日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帝生日,郡城隍庙及昆城隍庙解粮东岳庙。先于二十七日赛会里中。是夜,四乡妇媪,皆赴庙斋宿殿上,谓之坐蒲墩,又名伴圣帝。有到东王庙看社戏的习俗。
立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每年5月6日左右。此时万物生长茂盛。在立夏期间,民间有吃咸鸭蛋、蚕豆的习俗。俗称有“清明开花,立夏吃豆”。立夏日还有用大秤称体重的习俗,记下立夏时的体重,到立秋日复称一次,观察度过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减情况。传说,这种风俗三国时就开始了。大人给孩子编结小网袋,内装樟脑丸挂在胸前可避疫祛*。
乞巧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为“七夕”。传说牛郎织女是夕在银河鹊桥相会,民间有“乞巧”之说。是夕闺中女子在院子里陈设瓜果莲藕焚香礼拜牛郎、织女二星,请求帮助提高刺绣缝纫技巧。人们还吃用面粉、糖、芝麻调匀做成蝶形薄片油氽食品谓之“巧果”。姑娘预先于隔夜用半碗河水半碗井水和在一起,称“鸳鸯水”。是日正午置院中曝晒,待其有膜,以绣花针轻轻置于水面上,看它的倒影以测愚拙、智巧,谓之“乞巧”,见水中呈云龙花草状的即为“得巧”,如椎似杵状者为“拙兆”。其实只是女孩子们一种嬉笑乐事罢了。又有捣凤仙花染指甲,傍晚看“巧云”,夜里望流星的习俗。
廿四夜农历十二月廿日过后廿四夜之前,各家在室内庭院打扫,俗称“掸檐尘”。有“掸三不掸四”之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登天日,俗称“廿四夜送灶神”。传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灶神会将民间善恶上告于天。旧时,人们为求灶神赐衣食温饱,在廿四日晚用纸竹扎成轿、马车(也有用采折的冬青、松柏作材料),在门前焚烧,称作“送灶”。送灶时将未烧尽之物捡回送入灶膛再烧,大人小孩都要喊:“大大元宝进来了。”祈求上界奏好事,下界保太平。这一天人们以麦芽糖、糯米粉做成“糖元宝”和“送灶团”,上供灶神,让灶神之口被粘,以免向玉帝说坏话,所以“廿四夜”有吃“大团子”习俗。旧时,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东家辞退长工时,送给长工一篮子团子作为一年的报酬。故此团也称“眼泪团”。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生活在苏州以东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在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之外,辅以精美的包头巾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相当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其服饰也会发生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最为突出。春秋季水乡妇女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用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等,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的服装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装饰工艺很好地显示了服装的风格特征。裤子多用蓝底白印花布或白底蓝印花布制成,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为省料而拼接,后由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与蹋裙相连。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传承性很强。它适合水乡妇女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实用价值较高。这种服饰还反映了水乡地区传统的审美观念。甪直古镇民间婚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鲜明的地域和个性的显示。甪直地处吴中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村镇,此地的婚俗显示的是一片水乡特色。
婚前几天,男方预请邻里相帮,并设酒款待前来的亲朋好友,从搭棚、落桌、正日、回门、拆棚,整个过程约五天左右。(现为三天,副落桌、正日、吃刮冻。)
女方亦然,但气氛不同,喜庆之中,带些悲悲切切,。待婚的新娘,看着嫂子为她缝制红绿新被,再由三代夫妻双全的寄爷寄娘或其他亲属,把被子、枕头层层包好,被子里和子孙马桶里还要放进成双的红蛋,以示代代相传。
女方要把所有嫁妆放在堂屋里,招待四邻参观,这叫“亮妆”。往往是亮妆尚未尽兴,迎亲船队早已赶到,女方用茶水、点心招待,却迟迟不肯放妆,趁机和男方讲条件,男方唯一的权利就是敲锣打鼓催妆。就这样“迸”了不少时候,女方的“气”也生够了,才自动打破僵局发妆。
新娘临嫁除了通常的“哭嫁”,还有“饿嫁”的习俗。新娘要事先饿上几天,只以蜜枣、干果充饥,临行前才由嫂子捧来饭碗“开戒”,由母亲喂饭,表示再吃一顿“娘家饭”。
吃完“娘家饭”,新娘赖在娘家不走——“新娘越涨(赖),娘家越发”,要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罢。新郎只能让傧相放鞭炮催嫁。一个在屋里起劲地“涨”,一个在屋外心急地“放”,引得贺喜的亲朋好友一阵一阵哄堂大笑,这种场面使娶亲双方都又喜又乐,引发出浓浓的喜剧效果。
迎亲队伍从“青龙头”(女方房子的东南面)进宅,待新娘被兄弟抱上轿后,抬轿人有时会用“颠轿”来报复女方的失礼。新娘被颠得头晕眼花,乃至呕吐不止,只得将事前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外,以示“服输”,颠轿即止,男女双方所有的“气”也就扯平。
甪直婚礼中,司仪的赞词也很有意思。新人拜堂时,司仪赞道:“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创人世间,现在谢天地,行礼拜拜拜!”“稀奇稀奇真稀奇,陌陌生生做夫妻,谢父谢母养育恩,行礼拜拜拜!”“红绿丝绒六尺长,两头牵对新鸳鸯,当中有个同心结,明年就生小鸳鸯,行礼拜拜拜!”三跪九叩的大礼完成,也就成全了两个陌生人的终身大事。
进入洞房,其他程序和别的地方差不多,都是踩布袋、抢喜糖、闹新房……但是恶作剧也不少:结婚大床,一似长方形柜子,有人悄悄抽去几块床板,表面上看不出来,待到新人歇息,“机关”显灵,双双跌到床下,十分狼狈。也有唆使一些顽童,事先躲藏在床下,待新人上床,就猛敲床板吓他们,再由埋伏在外的人们破门而入,这时,一对新人还得强作欢颜起床接待……够可恶的,但也无可奈何,谁让结婚三朝无大小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