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藝術探訪middot第19期大美 [复制链接]

1#
雲岡石窟名列我國四大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附近的武周山,長約一公裏,依山而建、構思精妙,極具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石窟建於佛教文化興盛的北魏時期,是一座帶有濃郁佛教文化色彩的建築,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基本保存完好。雲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第一座由皇家開鑿興造的大型石窟寺。雲岡石窟的影響遠及華北的其它地區,甚至域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雲岡石窟的洞窟形制和造型風格被佛教考古界稱為「雲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建築和雕塑藝術的優秀水平。石窟內,散落著一共五十余個洞窟,各類雕塑佛像有五萬多座。窟內的群佛,是雲岡石窟主要的文化載體和特色。在這龐大的石雕群中,不計其數的石雕佛像散落其中,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神態各異。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擊鼓敲鐘;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怒目圓睜;有的載歌載舞、有的閉目沈思。在這些宏大而精致的佛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祖先們的智慧與汗水。同時,在這些雕像的面容和衣著上,帶著濃厚的波斯文化痕跡,說明了在雲岡石窟建設之中,中外友好交流己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因此,雲岡石窟是一種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有著深厚歷史積累與沈澱,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雲岡石窟就躋身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21世紀後,更是成為世界遺產,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藝術文化財富。展覽海報雲岡石窟的前世今生:早在北魏時期(公元年),雲岡石窟就開始被建造,坐落於當時的帝都一一平城。自建成以來,雲岡石窟己經歷了超過一個半世紀的風吹雨打。公元年,在漫長的「五胡亂華」時代中,鮮卑族拓拔部在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建立北魏,結束了十六國的割據,統一了北方,並在公元年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少數民族人建立的*權。鮮卑族為了在*治上打開局面,緩和其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時在文化上與漢族化解矛盾,采取了許多措施來維護本民族的文化獨立性,以緩和文化層面的民族矛盾和沖突。但是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其為了平衡文化強弱的關系,建國初便大力引入佛教思想,建立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內涵。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雲岡石窟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歷史上知名的佛教石窟。雲岡石窟內,為了營造西方極樂凈土的氛圍,工匠們雕刻了許多拿著樂器的樂伎們,仿佛是在慶祝釋迎摩尼成佛的熱烈歡慶場面,供佛娛佛的優雅樂舞、或者是百戲盛景,其音樂素材基本都來自於民間,這些美好的佛國景象都是人們依據佛經和自己平時日常生活的狀態想象出的。民間人們喜歡的樂器、樂曲及舞姿、歡慶時的熱烈場面都被工匠一刀一錘記錄了下來,我們講藝術來源於生活,就是這樣的。同時這些圖案為現今學者研究當時的音樂發展軌跡和古代音樂簡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雲岡石窟記載的北魏音樂發展水平被後來的隋唐音樂所借鑒,在隋唐音樂的發展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和諧發展、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上海寶龍美術館此次雲岡石窟帶件文物,與耗時6年的全球單體最大復制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寶龍美術館。展覽由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著名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以「傳播雲岡文化」為核心主線,通過雲岡石窟的館藏文物、高科技1:1實景復原、當代藝術作品、數字互動等讓雲岡石窟中的歷史與文化「活」起來。上海寶龍美術館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板塊,分別為:「絲路尋佛記」(文獻)、「匠心造丹青」(文物)、「石語破天驚」(3D打印與數字互動)、「化象之境」(當代藝術)。將國家級優質資源帶到美術館,用文物實物展示中華文化精髓,史詩級打造石窟實景,數字沈浸式體驗,以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一、絲路尋佛記

一進門繞過展廳的照壁墻,便是展覽的第一板塊——絲路尋佛記,主要是有關雲岡石窟一系列重要的出版物與老照片,記錄了近百年來雲岡石窟的考古研究文獻及成果,從年伊東忠太的《國華雜誌號(支那山西雲岡的石窟寺)》到年張焯的《雲岡石窟全集》,可以感受到雲岡石窟在中國建築史和雕塑藝術史研究中所發揮的作用。6號展廳對於雲岡石窟的研究,始於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繼以清初朱彜尊《雲岡石佛記》。但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則是百年之事。最初半個世紀的雲岡研究,以日本學者居多,大村西崖、塚本靖、關野貞、常盤大定、小野玄妙等,主要探討雲岡石窟的建築特征和藝術源流;中國學者則重在解析雲岡歷史與建築,介紹鄰邦的研究成果。

二、匠心造丹青

第二單元為匠心造丹青,此單元精選了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示,精選了件臻品文物,分為石雕造像、陶塑、金銅造像、碑刻、建築構件、器具、墓葬文物等七類。這些文物,構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北魏歷史文化、生活藝術等方面內容。獅子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60/50/20cm出處:年雲岡石窟第15窟內石獅蹲踞於圓形臺座之上,身體渾圓厚實,前腿直立,後退粗壯,此石獅雕刻風格較為粗獷,現僅存大致輪廓,龍首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19.5/19/8cm出處:年雲岡石窟第3窟窟前遺址出土龍首面部猙獰,張口露齒,獠牙外顯,頸部用陰刻線刻出鱗紋,砂巖質地,圓雕,經典的北魏風格。現僅存頭和頸等部位,獸首門砧石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63/21/30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東部北魏塔基遺址出土螭首,又叫螭頭,是古代彜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用於大門上的石質構件,它不僅能支撐門框、門軸,而且兼具裝飾意義。菩薩半身殘像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22/8.5cm出處:雲岡石窟采集菩薩半身殘像現僅存下半身軀,菩薩跣足而立,下穿長裙,裙紗質地輕薄,可以看到軀體的起伏,那輕提飄帶的手臂與胯部額微妙動態,映襯出女性特有的溫婉與韻味。騎象菩薩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36/22.5/12.2cm出處:年雲岡石窟第3窟窟前遺址出土騎象菩薩像中大象僅存軀體,四只殘缺。菩薩上身殘,坐於象背之上,此像為砂巖質地,典型的北魏風格。千佛頭像數量:4件時代:北魏規格:3.5-5.5/2-3/2.5-3cm貼金千佛頭像,是雲岡石窟外立壁崩塌的造像,每一孔的佛臉都敷著一層金箔,由此勾起我們對輝煌雲岡的想象。化生童子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54/20-39/15cm出處:年魯班窯石窟出土犍陀羅佛像材質:片巖規格:14-16/14-16/3-4cm菩薩頭像材質:泥塑時代:北魏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二區(東區)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出土合十手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16/10/8.5cm出處:年魯班窯石窟出土此手掌豐潤,手指俊秀,整體精致婉約。從左到右依次為:1、陶燈材質:陶時代:北魏規格:11.8/12.5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2、夾砂罐材質:陶時代:北魏規格:口徑14.5/底徑8/高19.9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二區(東區)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出土3、陶缽一組(2)數量:2件材質:陶時代:北魏規格:1、9/17.7cm2、10.1/18.4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碗形燈盞,圓柱柄,喇叭形底座,器外壁劃多周弦紋。北魏陶缽,斂口,鼓腹,圓底,外壁磨光。菩薩立像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71/29.5/5.5cm出處:1年大同晉華宮礦馬武山采集此像通高70厘米,面相豐圓,表情恬靜。上身斜坡絡腋,下著羊腸大群,與雲岡中期菩薩像風格一致,造像衣裙腰帶及臂釧僅刻出大致輪廓,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從左到右依次為:1、研磨器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4/15.8-18/5/12.5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2、須彌座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27/26.8/11.8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3、石刻板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45/35.5/3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石刻板平面近長方形,上窄下寬,中部為一圓拱尖楣龕,下沿外翻上卷,龕楣飾簡約忍冬紋。石牌中上方鉆一圓孔,似為便於懸掛。左下兩件1、石柱座2、蓮花紋建築構件一組(2)數量:3件材質:石時代:北魏規格:1、7.6/13.5/2.1cm2、12.6/4.5cm3、12/4.5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右下兩件3、蓮花紋瓦當4、北魏檐頭——蓮花紋檐頭筒瓦數量:2件材質:陶時代:北魏規格:1、15/2cm2、40.5/1.5cm出處: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上層五件5、北魏瓦當(6)(1).蓮花化生紋瓦當(2).獸面紋瓦當(3).「忠賢永貴」瓦當(4).「富貴萬歲」瓦當(5).「傳祚無窮」瓦當數量:5件材質:陶時代:北魏規格:平均直徑15/厚2cm出處:(1).年大同市操場城北魏建築遺址出土(2).(3).年雲岡石窟窟頂一區(西區)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出土(4).年雲岡石窟窟頂二區(東區)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出土(5).年大同方山永固陵向左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