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25日讯(通讯员张邦宇)今年7月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按照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立足百姓需求,在驻村帮扶点花垣县那光村启动了人居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此次人居环境治理工程,由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牵头组织设计、实施。学院成立工作专班,项目首席专家园林系胥应龙教授带领学生从盛夏到深秋再到寒冬,将近个日夜,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入户了解风俗文化,调查民情民意,奔波施工现场指导工程建设,适时调优方案。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胥应龙教授团队的倾情努力下,承载乡愁记忆的思乡台、藏匿于林下的休憩露台、创新推行的共享菜园、独具趣味的隧道鸡笼、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墙等一系列建筑、小品从无到有,今年刚放寒假回家的大学生梁鑫磊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记录着:“从前的荆棘丛,现在修起了凉亭,结束一天劳作的乡邻,饭后常坐在亭子里闲聊,唠家常;年迈的爷爷奶奶们,也有了娱乐的场地;从前的泥水路,现在全都拓宽铺成了水泥路;从前的住房也换上了‘新面貌’,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生活蒸蒸日上。”那光靓起来了。
“在思乡台的设计上,我们不仅希望把它建成一个村民休息、娱乐、聚集的空间,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乡愁记忆、村容村貌集中展现的一个空间,所以苗族英雄纪念墙、村民笑脸墙等文化墙应运而生,苗族大鼓、磨盘、马灯、蓑衣等这些乡土元素都在这里体现。希望通过这些设计,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这是胥应龙教授对思乡台设计的愿景与期望。94岁的吴桂英阿婆,看见思乡台里“革屯抗日”领袖梁明元的画像时,激动的告诉大家:“他是我们村的英雄,我是他的嫂嫂!”并动情的唱起了苗歌,为大家讲述着英雄的事迹;梁家两姐妹从大学放寒假回家后就组织起村里的阿婆阿姐在思乡台前编排节目打起了苗鼓,小姑娘笑着说:“你们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这么漂亮,打鼓是对你们的感谢,同时也快过年了,我们练习练习,排一支舞,热热闹闹过新年嘞!”那光亮了起来。
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彭可为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队创新了组织模式,积极引导村民‘自己的家乡,自己建’,实现了由‘工程队干、老百姓看’向‘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转变。整个项目不仅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转变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为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帮助群众增收,在此次的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中,累计发动村民余人次务工,帮助村民增收15余万元。“我是70岁的老头子了,到哪里都没有人要我们做工夫,现在我们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还把家里搞漂亮了,太幸福咯”监测户吴明金激动的说。村里环境的变化也让老百姓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主动关心、主动捐工、捐物、让地的老乡越来越多了。据统计,在此次工程实施中,老百姓主动出义务工上百人次,让地近平方,捐赠器物、材料累计超过元。
林下露台上孩童嬉戏,共享菜园里农民忙碌,清风亭里老乡舒适闲谈,思乡台前身着苗服的阿婆阿姐笑意盈盈敲苗鼓唱苗歌,远处房屋炊烟袅袅、水车悠悠,房前泥巴矮墙上佛甲草青翠欲滴,百日草花开正艳......这里不是远方,这里是光里的花垣苗寨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