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场土家族乡位于沅陵县北端,以村前山峰形似火焰得名。它东南与大合坪乡接壤,西与借母溪乡毗邻,北与张家界市交界,面积.3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有户0.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占总人口97%以上。乡政府驻中村村,距沅陵县城公里。
人鸟结缘相依千年
外乡人到火场,一个最新奇的发现,就是这里的山民,家家户户都有养鸟的习惯。他们不论是上山砍柴,还是下地耕种,总都会提个鸟笼随行。砍柴或耕地的间歇,他们放下手中活路,忙里偷闲要做的事无非是给笼中的鸟儿送个蚱蜢吃,然后用口哨和鸟儿亲昵地说上一阵子只有他们人鸟之间才懂的悄悄话。农闲时节,他们会三五成群地相聚在一起,各自炫耀夸赞自己的鸟儿,互相不服气之下,就采取斗鸟的方法一决输赢。于是在养鸟之余,又形成了斗鸟风俗,成为火场土家族乡现在最为诱人的一道风情景观。因为火场家家爱养鸟,城里人于是送了他们一个画眉鸟之乡的雅称。
火场山中,各种动物应有尽有,为什么当地人偏偏就和鸟儿结缘,还演化成一种人鸟相依的风情民俗呢?翻遍沅陵史书典籍,也找不到丝毫文字记载,倒是当地一个几代人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似乎提供出一点蛛丝马迹。
传说东汉年间,五溪渠帅相单程起兵造反,光武帝刘秀先后派出几支军队镇压,结果都被打败。刘秀最后派出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五溪。马援率队进入沅陵,逢村即剿,见人便杀。一天,有支部队搜索发现了大山中的火场,气势汹汹地前来征剿。火场百姓为逃避杀戮,大家都躲到了寨子后面的无源洞里。无源洞是个很大的山洞,里面不知有多深,而洞口却非常狭小,又长满了森林树木。上面群鸟聚集,婉转如歌,十分隐秘。官军来到火场,见不到一个百姓,本打算到村边山林中去搜索,可是当他们发现山中飞鸟如常,便按照经验判断认为“林中有人必无鸟,有鸟必无人”,于是撤兵他去。火场人就这样躲过了一场劫难,于是他们从此敬鸟如神。不知道是哪一天,有个村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鸟儿,就把它捡起带回家中精心治疗和饲养,伤愈后放归山林。谁知这只鸟儿仿佛通了人性,主人还没回家,它到先飞了回来,承欢主人脚下,给主人带来很多快乐。从那以后,火场就开始有了养鸟的习惯。
火场人对鸟的感情非常深厚,因而他们对鸟儿的饲养也非常讲究。一只画眉或竹鸡,上了他们的当,钻进诱捕的鸟笼,即刻便成为了他们的宝贝。他们自己饿了,吃个红薯、啃个萝卜、喝口凉水、抽袋旱烟,草草了事无所谓,但是对鸟儿却一点也不马虎。有一回,一个下地村民中饭时刚咬了一口媳妇专为他捎的煮鸡蛋,突然听到地头笼中鸟儿的呼唤,赶紧将剩下的鸡蛋掰成碎粒,一粒粒地喂给他心爱的鸟儿,口中还哼着儿歌:“鸟儿鸟儿好宝贝,吃完蛋蛋好好睡;等爹犁完这块地,带你回家看妹妹。”不难看出,火场土家人爱鸟是爱到骨子里了,在他们眼中,鸟儿不仅仅是他们的宠物,还是他们的朋友甚至儿女。有一家媳妇,见丈夫天过晌午还没回家给鸟儿洗澡,就自己动手代劳了。当丈夫风急火燎赶回来,发现妻子用来给鸟儿洗澡的竟是女脚盆,顿时火冒三丈,把个脚盆扔过门外两丘田。还有一个老人,在给鸟儿喂食“灌蛋”时,忘了先净手,刚巧他之前才洗了一担魔芋,于是鸟儿在他喂罢灌蛋后被麻醉死了。这位老人后悔莫及,痛苦万分,含着泪为死去的鸟儿做了一口漂亮精致的小棺材,将它安葬在自己屋后的菜园里,每逢年节,还要为死去的鸟儿烧几根香,燃几页纸。
鸟养好了,养壮了,火场人最盼望的就是斗鸟。在火场,斗鸟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但是最浓重最热闹的斗鸟季节是在八月中秋前后。因为这个时节,谷子进仓了,犁耙上壁了,农活清闲了,鸟儿精力旺盛了,于是斗鸟开场了。
火场斗鸟,主要包括“打滚笼”和“打隔笼”两种方式。“打滚笼”就是两鸟同处一笼互相搏斗,一般来说是靠体力和勇猛击败对方。“打隔笼”则凭的是打技、绝招取胜。竞技技艺主要有“捆丝”,即两方相斗,将另一方的脚咬住拖过来,将对方的双脚捆在竹桥上,然后狠啄对方的双脚。“箍头”,即将对方的头一把箍过来,按在自己的笼边。“打灌嘴”,待对方张嘴时咬住对方的舌头,狠狠往外拉。场面刺激紧张,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每年都吸引了沅陵县城和张家界的人,成群结队赶到火场观看斗鸟大赛,争购鸟中极品。偏远的火场土家山寨,也在这时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热闹兴旺的季节。
革命老区文化多元
火场土家族乡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沅陵区域的中心地区,年到年间,贺龙、肖克领导红二、六军团在这里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组建了中村、下寨、卓溪游击队,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苏维埃政府,是沅陵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土豪们纷纷带着家眷家丁和粮食,藏进了中村的鬼尸洞和下寨的无源洞,妄图凭借地势的险要隐秘,和红军进行负隅顽抗。红军在觉悟起来的贫苦农民的带领下,经过浴血苦战,终于打败地主武装,把缴获的粮食衣物分给火场百姓,缓解了群众饥荒,赢得了百姓拥戴,出现了送子参军的感人场面,有多人跟随贺龙当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火场至今流传着《红军进了村》、《当兵就要当红军》两首当年歌唱红军的民歌,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的喜悦之情。
《红军进了村》
红军进了村,土豪逃进城。
开仓分粮不用秤,谷子包谷用斗印。
《当兵就要当红军》
当兵就要当红军,革命胜利不受贫。
会做工的有工做,会种田的有田耕。
当兵就要当红军,勇敢冲锋杀敌人。
消灭反动国民党,穷苦人民大翻身。
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联合打敌人。
打到土豪和劣绅,土地革命要完成。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兵群众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除了流传下来的歌声,火场还保留着一些珍贵的红军墨迹,它们有的写在窨子屋的砖墙上,有的写在木屋板壁上,除了一般的红色革命口号,还有中共“十大政纲”、“游击队布告”等,甚至有一幅有趣的组字画,乍看之下,是一幅竖耳翘尾的山狗,仔细一瞧,才发现是“火烧国民狗党”几个字,从中不难体会到当年写这幅标语红军战士欢乐愉快的心情,或许在他身旁,也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土家穷孩子呢。
在火场二房头工农红军指挥部旧址前,有一棵挺拔苍翠的古柏树,当地群众亲昵地称它为“将军树”。原来,当年肖克和贺龙,经常在这棵树下集合红军,发表演讲,或是向群众做鼓动宣传工作。那些跟着贺龙北上当红军的火场子弟,都是在这棵树下踊跃报名参军,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
火场土家族自身也有着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无论饮食、服装、建造、渔猎,都有着浓厚的本民族特征。以穿着打扮为例,他们男性上身经常穿着的是一种对襟衣,这种衣服,两排有对称的密密的布扣,很有民族特色。下身穿着的是宽大的“接腰裤”,这种裤子的特点是便于把裤脚卷起,方便渡水和下田劳动。女性结婚后一般都把头发挽成“巴巴鬏”,这是火场土家女人的已婚标志。她们还喜吊耳环,腰系绣花围裙,衣服镶花边,手戴银质镯头,用土布替代袜子。她们把自己穿的衣服称为便衣。便衣开口在右肢窝下,用布扣扣牢。她们喜欢在裤脚绣上漂亮的花边,俗称“接脚裤”。
火场土家族人善歌能舞。他们有一个独特的民间舞蹈叫九子鞭舞,是用来纪念符姓先祖的。符姓是火场土家族的一个大姓。传说符姓本来是姓付,并不是火场原住民。大约是在元朝年间,“付”姓部落受到临近强悍部落的侵略,在自己家园无法生存,就举族向南方逃来,当他们逃到洞庭湖旁边时,面对浩瀚的湖水无法逾越,全族人民有被杀害的危险。在绝望之际,有人向首领报告说:“洞庭湖岸漫山遍野生长竹子,可砍竹筏过洞庭湖,以逃离绝境”。首领于是下令砍伐野竹,每九根竹子制成一个竹筏,渡湖逃离。当时,无以祭祀,遂拿出部族的一根金簪,念道“一只金簪抛入江,一折猪来二折羊,我若没做亏心事,一阵狂风送过江”。刚刚祈祷完毕,顿时天空乌云翻滚,湖水波浪滔天,阖族之人,全部得以顺利渡湖,最后沿沅水支流朱红溪北进,来到火场,见这里山青水秀,是理想的隐居之地,就定居下来。他们为了纪念竹排渡生,便在“付”字的头上加“竹”头,成为“符”姓。为教育子孙后代不忘记历史,符姓部落经常以竹为道具跳舞,并将此舞蹈取名为“九子鞭”,以感激九根竹子的救命之恩。
火场土家族群众,在拥有自身民族图腾崇拜的同时,也相信佛教和道教,并且基督教也在当地流传盛行。全乡现有两个基督教聚会点和一处可容纳人的基督教堂,分别是中村福音堂和下寨村福音堂。两个聚会点共有基督信徒近人。他们奉行“爱国、爱教”的宗旨,平时主张行善积德。每周星期日教徒们赶到聚集点做礼拜。首先是唱《赞美诗》,然后由传道人(即讲课人)授读《圣经》并加以解释。每周授课的内容不同。平时教徒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偿修路、养路,积极投身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农忙时相互帮助,并热心帮助老弱病残无劳动力农户。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涵养出了火场土家人和谐、豁达的的精神境界,是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根源所在。
景观丰富生物奇特
火场土家族乡与张家界毗邻,这里山势和张家界一脉相承,其堡子界的秀丽风景,和张家界的一些山景相比,也毫不逊色。不过火场最震撼人心的美,不在于山峰的长势,而在于它溶洞的壮观。
火场的岩石溶洞非常发育,而且各洞特点不同。老龙洞冬暖夏凉,被称为是天然空调,夏天酷暑,当地百姓把他们的鸡鸭鱼肉都是挂在老龙洞的岩壁上,不臭不腐,随吃随取。雪花洞六月飞霜,鬼尸洞阴森恐怖,无源洞千姿百态。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溶洞,遍布火场万山丛中。
在火场土家族乡上百的溶洞中,最为出名的是无源洞。它位于火场土家族乡下寨村下门岩山腰间,它是一处大型的溶洞群,洞分上中下三层,共有28个分洞。这些分洞,又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自古就被人称作是“地下迷宫”。过去村民躲土匪,或是土匪躲官兵,这里都是他们首选的藏身之所。传说村里曾有一人,为探寻洞的源头,在里面走了七天七夜,最后碰上一块石碑,上镌“凡人止步”四个大字,这个探洞人知难而退,保住一命,从那以后,大家就管这洞叫“无源洞”。
无源洞内室,平均高35米,宽30米,主洞最高处达到50米,宽达60米。洞内阴河水声潺潺,钟乳石形态各异,其中以钢琴台、钟鼓岩最为鬼斧神工。钢琴台的簧片,全由一排倒悬的钟乳石组成,排列整齐,间隔匀称。依次击之,如弹钢琴,清脆悦耳,娓娓动听。而钟鼓岩形似钟鼓,洞顶流泉滴打在上面,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仿佛有人在敲打着钟鼓。此外,洞内钟乳石景观还有观音殿、蚌壳岩、雪银山、蓬莱阁、玉皇宫等等,在不到一公里的区段中,就有各种地文景观多处,足见其资源是何等的丰富。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洞内有一条直径30多米的圆形天坑,直通山顶,开成天窗,一条60多米高的瀑布,从天窗泻入洞中,好似白练天垂,轰然巨响,震人心魄。而在天窗洞底,树木野草,碧绿苍翠。每逢春暖花开,这里莺歌燕舞,又是另一番洞天景观。
火场山中水底,各种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种类的保护动物。比如娃娃鱼,在火场山中溪谷,就常有所见。不过这还算不上奇特。最奇特的是在无源洞里的阴河细流中,有一种长不过一寸的小鱼,通体晶莹透亮,当地人把它叫作“玻璃鱼”。这种小鱼,眼睛生长在头顶,因为全身透明,人们可以从徐徐而游的小鱼身上见到它肺腑内脏的翕动。其实这种透明鱼,学名叫红点齿蟾,是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罕见的穴居物种,常出现巨幼现象,因长期穴居生活,导致它皮肤色素较少,因此常被称为“透明鱼”。它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米的石灰岩洞穴及周边地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种。到火场旅游,一要观看斗鸟,二要欣赏透明鱼,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称不上是到过火场。
火场乡的老乡们,赶紧传起来
让更多人知道咱美丽的火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