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大英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权逐渐开始分流旁落。这个时间点,随着德奥法俄等几大陆地强权陆续完成第二次工业化革命的进程,陆上通过工业化成果可开辟的新型交通贸易秩序之权力便成为了新的争夺点,依靠大陆霸权实现欧亚日不落帝国的伟业仿佛近在眼前。
此种旧秩序衰亡和新秩序崛起的交替局势之下,各大强权表面维持的和平早已暗流涌动。
该阶段内,德意志伴随着俾斯麦的黯淡退场和激进派威廉二世的掌权,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高度民族、霸权主义和工业经济水平来到世界前二的影响,帝国正式转变为了我们认知中那个失去理性,为了开战而战争的骄狂霸权。
由他们草率开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粗劣的外交手段(抛弃传统盟友英国和俄国)、错误的*事发展策略(海*竞赛)和极度自大的战略意图下被启动(战备不足/战术死板),最终毫无疑问的收获了惨败,曾经辉煌不可一世的第二帝国,最终湮灭于一把内部的革命之火。
此之后,伴随着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陆续在德意志历史中的登场,秉持着复仇者心理的它们,在丢掉了膨胀的心态后,终于意识到了在*制、战术和武器发展方向上的错误和落后,旋即开启了一个长达十数年卧薪尝胆式的革新。
在这阶段内,此前停滞已久的*制、战术战略和新兴武器技术再次被推进,除了诞生出了至臻版的总体战、闪击战和德系装甲飞机等新兴武器外,也包含了本篇要赘述到的步枪序列之发展。
起源——轻武器体系的再起
于十一月革命之后,匆忙上台的魏玛*府接受了《凡尔赛条约》的制裁。
在这份条约下,新的德国被要求执行“赔偿亿马克赔款、维持十万人以下*力、遣送国家兵工厂至波兰和解散总参等德国*队关键部门”此类的条件。
可以说,这份宣文完全将新兴的魏玛共和国,限定在了一个经济和*事力量相当受限的条件下。
然而,缘于彼时各胜利国为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魏玛共和国实际上从未的被真正限制在一个无法强大的框架之内过。
很快,他们便依靠引入美国资本,并实行地产抵押和*金储备背书发行新马克等手段,解决掉了经济上的问题。且通过媾和新生苏联和中立瑞典等国的借腹产子,实现了在国外组建*事基地和条约限制的新兴装甲飞机*备的研制开发。
此外,他们还通过将被允许的小型*队和警察部队替换为士官、*官和对*事部门进行伪装的手段,保住了再度快速成为一个*事强国的根基。
相较之下,新的两任德意志*权对于步枪的发展显得要轻视许多,这主要是源于其在一战堑壕中吃的亏和新兴坦克飞机潮流的风向所致。
这些因素,使得两任德意志*权都更加重视短距冲锋枪、阵地轻重机枪和坦克飞机等新式装备的发展。
相比之下,此前便已公认为世界领先的德系步枪,反而在武器发展的优先级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源于此,一战后德意志对步枪序列的再度发展,选择的便是以收罗国内残余98系步枪进行制式化(生产基地被割给波兰),并进行轻微适应性改动的形式。这一理念的最终成果,便是98系步枪在面世二十多年后三款微改型“Gew98M型、Kar98B型和Kar98K型步枪”的诞生。
这三者,均悬系自此前研发的Gew98原型、Kar98A型、Kar98a(AZ)型步枪和Gew98型狙击步枪等四款武器。在这四款步枪身上,德意志对尖头S弹(./9.9g/铅芯/年)和尖头SS弹(./12.8g/铅钢混合/年)进行了应用。
其中,最早推出的是由Gew98原型步枪等比例缩小后的Kar98A型步枪,这款武器源于使用的新式单S弹造成了枪口闪光和大后座等缺陷后被淘汰,便在后续继续演化出了以“缩短枪身和加长枪管(刺刀-mm;总长降至mm)”为核心的Kar98a型步枪。
这款Kar98a型步枪,成功地将此前弹药造成的缺陷抹平了,并依靠额外注入的枪托凹槽和下弯枪栓等设计,获得了不错的人机功效,这组合短小威大且适合步兵近战的枪身比设计,在堑壕中的效果卓群。
除此之外,源于早期现代战争主要围绕超近距(机枪/卡宾)和超视距(火炮/狙击)的常规战争形式,德意志也基于这一点开发出了以SS重尖弹加持射程和威力的Gew98a型狙击步枪,配置使用的2-4xGrtz瞄准具,可实现在战争中的远程高收益。
这两者组成的第二帝国末期主力武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德意志的轻武器演变路线。
由新德国大力推行发展的冲锋枪和机枪,正对标着此前的卡宾堑壕武器,而通过伪装成卡宾枪规避凡尔赛条约的Kar98B型和后续版本的Kar98k型步枪,则主要引申自此前远程作战的毛瑟狙击步枪。
这里了解了深层概念后,我们便能很轻易地理解一战后德国对步枪的发展行为。
例如,上述中最早的Gew98M型和kar98B型步枪,就分别是Gew98原型在战后的重置版本和Kar98a型在战后基于标准型尺寸的同比放大版本。这主要是源于MP18冲锋枪等近战高效武器的推出所致,“当步枪的职能被转向另一个锚点远程作战时”,如果内部的性能提升困难,那么放大枪身会是一种最普遍的做法。
此外,又因Kar98a型包含下弯枪栓、枪托凹槽和长枪管此类经多次改进后而完成的合理化设计,以Kar98a型进行放大化后的Kar98B型步枪,便成为了魏玛共和国的第一款制式步枪。
该枪型之后,是由它演化出的第二款制式武器Kar98K型步枪,这款武器与上述观点存在有割裂的地方,它再次回返了短枪身的设计,并以kurz为名统称为Kar98kurz型步枪。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弹药的变化,二是瞄准具的变化。
前者,主要指的是采用钢铅混合和扩大战斗部的SS重尖弹在年后的正式制式化,拥有较大性能提高的弹药,使枪械不再需要以枪身设计的妥协来维持弹道的性能。如此,更小型化且拥有便携和易用优势的小枪身设计就得以再次实现。
至于后者,则关联着一个瞄具的设计企划。
在当时,第三帝国的ZF41型瞄准具设计计划旨在适应同时期的“运动侦查步枪概念”,而这种理念则主张以小倍率的瞄具适配步枪,来执行中程的精准打击和侦查探视的作战,这种职能需要更小巧且便利的步枪才能最好的完成,这便再次确定了小巧枪身的必要性。于是,在这两种必要条件的加持下,Kar98k型便再次回返了短卡宾枪的形制。
不过显然,作为毛瑟系步枪真正的巅峰之作,K98K型步枪的设计远非在大小上反复横跳这么简单,即使这种适应性调整,确实对枪械起到了提升作用。
实质上,除了作为核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申请数项专利保护的核心枪机设计外(US//),可以被调整的部分几乎都被改版了一遍。
例如,“将机械瞄具从Lange型滑坡式改为普通切线照门、将整枪胡桃木一体材质改为层压型山毛榉木制材质、将枪身下方悬吊式背带环改为枪身侧向固定式背带槽、将枪托底部平面金属对接板改为杯型弧度金属对接板,以及将弹仓下部固定板改为双重螺丝锁定”此类的设计调整。便分别达成了枪械“在机械瞄具设计上的简易合理化、在枪身强度上的保持和降低成本、在背带环锁定设计上的合理化、在枪托底部单薄造成枪托磨损和易伤手问题上的解决,以及在弹仓下部固定能力上的大幅度强化。”
此外,这款枪型强势的地方还在于彼时德意志对于外覆装理念进行的最早大范围应用。
例如,步兵除使用主要装备的S84/型剑式刺刀外,便还可配置可外接的Seitengewehr42型多功能战斗刀,且还有专门为之研制的“HUB-23型外接式消声器和Gewhrgranatengerat聚能外接步枪榴弹发射器”这类外接设计。
综合这些全方位调整,最终的Kar98k型步枪能够配合Nahpatrone亚音速弹达成降音75%的潜行作战,亦能在*方自组低倍镜和普通K98K获取中距离打击和侦查能力外,以厂家挑选的高精K98k组合官配高倍镜形成5-米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此外还具备便携、高人机和高性能等优势。
根据这种基于较高起点的全方位提高,Kar98k型步枪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的多发步枪,在第三帝国存在的全部时段,都属于最主力且应用最广的步枪。
发展——自动步枪的竞赛
这种为98K完全占据制式化份额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第三帝国四处征伐的时期才发生转变。
彼时,源于美苏没有像德意志那样根据战争失败总结出的完善*事发展方向,因而在全方位的投入之下,便相较德意志拥有了在步枪技术革新上的领先,超过了因研发资源大量投入其它领域而仅对步枪序列进行战术适配性强化的后者,这些技术领先的成果主要包括了苏联的SVT-40型和美国的M1-加兰德型等半自动技术步枪。
第三帝国在了解了这种技术落后之后,因现行*事框架逐渐发展完善,且在战争中获得大量战争资源的因素,也在腾出手后进行了对标的研发,加入到了这场步枪竞赛当中。
这次竞赛的最终成果为Kar98k型步枪“设想中”的继任者“Gewehr41型和其后续版本Gewhr43型半自动步枪。”
这两款武器由40年代初的一个德意志国家级项目而生,是在国家兵工厂切割给波兰后扶植地方*工开展的第一个竞标型制式武器研发项目,总计有四家区域*工企业参与了计划,最终四进二诞生了毛瑟公司的Gewher41(M)型半自动和瓦尔特公司的Gewher41(W)型半自动步枪。
在此项目发布的招标书中,官方提出了“需要和毛瑟系一样枪身比尺寸、一样简单的操作方式、枪管上不允许钻孔、外部不允许有活动件和半自动失效时可执行栓动射击”此类的限制条件。
源于这样在内外部路径上的全面限制,可供设计师做出调整的空间其实并不广泛。在这些选项中,美国在研制加兰德步枪时提出的“枪口集气式原理”貌似是最为契合的一种。
这种自动原理,“可通过一个外接的枪口倒扣杯型鼻翼提供燃气回流,再依靠后方外接在枪管外空心圆柱燃气回流空间推进其内部外套在枪管之外的活塞进行移动,最后再以抵接着活塞外的一根超长连杆被推动制造向后的冲力,对后方枪机位置对应装置进行物理的推动,使枪机自动后座达成自动射击”。
这种设计原理可以完美地回避所有限制条件,并拥有良好的自动能力。
源于此,不论是W型还是M型的Gewher41步枪,选择的都是枪口集气式自动原理,也因这种尽力规避内外部设计的调整,两者在整体上相较此前的Kar98k型并无太大区别,决定两方成败的主要关键点在于其对官方另一个限制条件的抉择,即“半自动失效仍需可执行单发射击”的需求。
这项条件,瓦尔特公司并未执行,毛瑟公司则是屁颠颠地做了相当多的枪机调整,最终以“将枪机组和导气组的组合分离为将拉机柄和枪机断绝连接,再以一根置于两者下方的超长连杆策动”,实现了在燃气阻隔时,拉机柄还可拉动连杆带动枪机执行单次击发的能力。
然而,这种完全执行非专业人员意图的设计,在实现了臆想后也带来了问题。
毛瑟公司依靠多层组接且双突耳枪机头回旋闭气的W型步枪(因非拉栓手动旋转闭气,所以需做回受挤压回旋头),在内部机构的不可靠性和故障率上反而大幅度提高了,光是出产的上万试用品就有过半的故障折损率,这显然是不成功的。
源于此,完美实现了指标的毛瑟型步枪于最终选型中反而被迫退出了制式化的选择范围,由取缔拉栓结构后虽未完成指标,但拥有足够可靠发射机构的瓦尔特W型成为了最终的竞标胜利者,获取了近十万的列装合同,主要装备于新德*高精部队,成为了一战后德*的第二款制式步枪。
然而,W型作为一款对标SVT的德系武器胜者,相对后者也并非是优秀的。
各中原由,主要是源于德国高层基于钻孔枪管可能造成过早腐蚀而提出的不合理需求所致,集气式原理虽然在性能应用上相较其余的自动构造相差较小,但较为不同的是,作为枪口外套外部组合件构造,它在磨损和环境问题上受影响是天然的。
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普通的自动步枪属于一个时间段内恒定的降寿状态,而它则是跟心电图一样,指不定那一秒就无法使用,也可能是装备后的下一秒。
在见证到这样的实用情况后,德*高层终是做出了妥协,这便有了Gewher43型半自动步枪。这款武器,可以看作是SVT的德国微改版本,其在设计理念上对后者有很大程度的借鉴。
枪械在主体上,依靠对枪管上部设计排气管经多层活塞推动导杆,再以导杆带动从上部连接的整个枪机进行后座之形式,完全照搬了SVT型步枪的自动原理。且在闭锁设计上的卡铁偏移式结构,也是从SVT的偏移式原理构造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两者仅有外部设计上的较大区分,以Kar98K型枪身作为改进基础的G43型步枪,在外部设计上会更具一些德制风味。
此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这款德国难得一见的借鉴之作反而并不如原作,这主要是源于设计在闭锁上的调整所致。
不说略显复杂的构造本身,单以两款枪械对比的运动动作来看,苏械SVT在枪机契合弹膛前会有一个较大幅度且时长的起翘和下落的动作,随后才完成完成整个闭锁动作。而德械G43在枪机契合弹膛前,则是一个无比平直的运动动作,甚至肉眼看不出任何的运行波动,这在结合“闭锁”这个名称的含义后,哪种形式的优越性更好就显然易见了。
这就好比异形台虎钳和方形台虎钳的固定能力之差,做了更多契合准备的一方显然是更能达成契合强度的一方。
也因此,G43一般被后世称为闭锁强度最弱的一款武器。
不过,源于G41(W)型集气式构造的拉跨,这款武器最终还是在当时获得了德*的亲睐,成为了德意志第二款制式化的自动步枪,截止至帝国灭亡时,总计产出超40万支。
这之中,有1/8配置有步榴和最新款的ZF43型瞄具,是二战中期时德*的王牌步枪,几乎东线每个班组都配置有少量,以配合轻机枪执行复杂的攻坚任务。
传世——真正的巅峰自研绝作
而与此同时,在这款G43型步枪正式大规模列装*队的期间内。我们认知中对于任何事物都沾点“自强德系”强迫症的德意志传统亦再次的登场了,他们仍然在开展自研高性能自动步枪的项目,就像他们在坦克飞机上做的一样,不吝于短暂借鉴对手,但最终用的还得是优秀的德国造!
源于此,在各类文章中经常被引以“黑希不知自动武器优越性”的STG-44型自动步枪最终诞生了。
这款武器身上有许多的头衔称号,例如最早应用弧形大弹匣的高续航步枪,又比如最早装备中间威力弹的步枪,或是“突击步枪概念”的最早起源。
但是,真正让它在现代仍保有高热度的关键并非这几点,而是源于一个“施麦瑟设计团队和希捉迷藏”的小故事。
在这个故事捏造的情节中,希因为不懂此种枪械的强大,而由设计团队在类似游击的情况下艰难研发,此后又因一次机缘下的撞破而暴跳如雷,最后在枪械的最终实战成果展露的强大下拜服,旋即命为帝国最末期时的一款高性能制式步枪。
然而,其实上述这些都是在扯淡,这款武器基于其他枪械难以被德意志所应用的关键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上述提到采用中口径7.92x33mm弹的应用问题。
这种弹种,由施麦瑟基于对战争最常发生战斗的范围统计后设计,以期缩短无效射程达成性能的提升,但这并不能对大局产生什么有利之处,虽然能加强局部战场的战斗力,但德意志总计四种的弹种再填入此款,其中步枪便涵盖了三种类型的弹种,依据总参推算出的单人每月千发配置,这对于后勤问题的加重是巨大的。
而作为彼时的总司令,希对于组织和战略的重视度是更高的,这款武器的列装对于后勤的压力太大了。
至于希在后期的转变倾向,其实也很好理解,在战争转向了长久的消耗战后,着重于超近距和超远距作战的德国*事体制效果一般,这时一款中程高效率武器的作用就相当大了,这种希的妥协也可以和二战中的战争优势转向对应起来。
除了这个关键点之外,枪械本身的设计相对同时期是非常出彩的。
例如,我们现代步枪身上最常见到的抛壳防尘窗设计、高效枪械快拆设计、可接驳枪榴弹的枪口螺母、复进簧缩入枪托节省空间的设计、枪身多凹槽凸起增加握持摩擦力的设计,以及握把上方拨动保险的设计,都最早大规模应用在这款枪械身上。
虽然,这些经验尚不成熟的应用也给枪械带来了“金属护木散热孔烫手、镂空木制枪托设计磨损后易影响枪械射击运动”此类的缺陷,但总体上来看,这还是一款超越时代的最优秀武器。
源于这些因素,这款武器成为了德意志装备最多的自动步枪,在帝国的最后阶段亦大放异彩,其突击步枪的设计理念也成为标准,在后世得到领域内最广泛的应用!
本篇完结——本系列待续
德意志近现代步枪历史告一段落,下期更新西德现代武器史,尽请期待!感谢观看,如果喜欢可以点赞支持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