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
有精神引领,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方有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下,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双一流”建设也为大学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秉承百廿余年薪火相传,浙江大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求是创新精神,逐渐形成引领文明进程、推动社会进步、独具特色魅力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思想铸*引领主流舆论
过去五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扎校园,昂扬奋进的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壮大。
“要深刻领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年11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来到他所联系的浙江大学,宣讲*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学校要求各级*组织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治任务抓实抓细抓好,引导师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把握全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努力成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的先行者。
学校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浙江大学*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委发[]6号)明确规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应不少于8次;中心组成员每年至少要面向基层做一次读书报告或专题宣讲;中心组成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理论学习文章;*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要报送1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校园里还活跃着十余支特色鲜明的宣讲队伍,持续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和互动对话。“国内国际双循环”“文化软实力”“科技自立自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浙大“启真先锋”青年教师讲师团特别推出“启真师说”短视频栏目,借助新媒体平台,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关键词,网友纷纷点赞并评论“听懂了!”
在青年教师讲师团围绕*的创新理论和时事热点,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宣讲阐释的时候,校园打卡新地标——浙大*建馆也迎来了预约参观的师生。自年11月开馆以来,结合师生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学生班团活动、干部培训、交流观摩等,*建馆已接待余批次、超过人次师生访客参观,并已作为每届新生始业教育的参观学习点,实现新生参观学习全覆盖。每天,由学生骨干、辅导员以及离退休教师组建的*建馆百人宣讲团,在引导参观、讲解、交流中也不断学思践悟、相互感染提升。不久前,教育部*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还专门参观考察浙江大学*建馆,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浙大,“三个地”特色优势和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更高水平地转化为铸*育人和研究阐释的鲜活内容,学校产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
学校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启动编写面向干部培训和大学生思*教育系列教材《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第一辑主题涵盖了“八八战略”、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乡村振兴、“千万工程”、“腾笼换鸟”、*的建设、“枫桥经验”、平安浙江、精神引领、文化建设等,浓缩了新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关键方面,生动展现了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实践与取得的新成就。目前,系列教材第一辑《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兴“三农”》《文化软实力》三本已经付梓。
近几年,学校着力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建设,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特色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出版研究专著63部,其中《青年马克思*治哲学思想研究》入选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权威期刊等论文25篇,一级学术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刘同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年第7期首篇位置发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一文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文章奖”;主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原创性贡献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过去5年,学校*委把握正确*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宣传*的理论、传播*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一流事业的工作中建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主流思想舆论的引领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为高质量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牢固思想基础、正确方向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涵育精神,厚植育人沃土
只有从来路中认清自己,才能从历史中获得自信。
学校与时俱进弘扬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浙大精神,彰显新时代一流大学精神内涵,坚守“诚真、认真、启真、守真”的价值导向,常态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内化为全校上下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届毕业生*员教育大会上,校*委书记任少波指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所在,每一所伟大的学校都有其独特精神文化基因。浙大精神以求是创新为内核,体现为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强调了开放包容、求真至善、改革创新和爱国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需要全体浙大人自觉传承。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源自年9月18日竺可桢老校长与新生谈话会上的两个问题,刻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东大门南侧的一块天然巨石上,也印在每一位浙大学子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册上。去年5月21日,是浙江大学建校周年纪念日,也是竺可桢纪念馆建馆20周年纪念日。当天,学校举行竺可桢纪念馆重修开馆仪式,深切缅怀竺可桢老校长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战火纷飞的年。浙大举校西迁,横穿6省,行程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西迁时期,浙大坚持办学,并崛起成为“东方剑桥”。而现在,一批批浙大学生,选择在假期重走西迁路,奔赴旧地,怀念或寻找理想和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根植求是文脉、强化精神认同?过去五年,学校持续在师生始业教育、毕业教育中强化校史校情宣讲,并通过校史文化节、校歌合唱比赛、校史演讲比赛等高频多样的文化活动组合发力。随着时间积累和引导沉淀,“求是创新”校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共同价值观核心词以及“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浙大人始终葆有“家国”的鲜明意识和崇高情怀,是后生取之不尽的养分和力量。
年9月17日,浙江大学文琴艺术团黑白剧社原创大戏《速写林俊德》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剧场演出。剧目开演,老年林俊德通过平行时空和他的母亲坐在同一张饭桌上,林母拜托面前这位老先生读自己远在浙大念书的儿子寄来的信。当老年林俊德百感交集、颤抖地念出那一声“妈”,台下的观众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而此次演出不仅是年度迎新大戏,也承担着浙江大学级本科生新生始业教育的功能和职责。“通过演出,我们希望向马兰基地隐姓埋名的战士们致敬,也向所有为了祖国太平而奉献自己以及在此次疫情当中无私奉献、英勇抗疫的战士们致敬。”文琴艺术团黑白剧社负责人说。
剧目的另一个编排主力是年成立的马兰工作室。三年多来,工作室围绕程开甲、林俊德为代表的“浙大马兰人”先进事迹,依托主题鲜明的国防*工实践基地,开展了将*报告会、话剧排演、实践体悟、主题宣讲、专题讲座等特色活动,将爱国报国意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13场将*报告会、28场学生校内外宣讲,编排音诗画《马兰谣》、情景剧《浙里的马兰人》和话剧《速写林俊德》,专场演出14场,各类活动的直接参与受众近人次。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既要体现共性的中国特色,也需体现自身独特的目标定位、办学传统和资源禀赋。在浙大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年5月和6月,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先后成立;年和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继在浙江大学举行;年10月,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迎来它20岁的生日;至年间,学校获得第三届“互联网+”总冠*,连续2届获得“挑战杯”赛事集体最高奖,连续5年获得“互联网+”先进集体奖;截至目前,余位浙大校友担任上市公司负责人或创始人……
从承担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这张金名片越发耀眼,“基于创新的创业”风尚也更加浓厚。
浙江大学年暑期工作会议上,校长吴朝晖指出,学校是多文化滋养的精神乐园。这些文化均源于底蕴厚实的求是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成为了学校办学治校不竭的精神源泉。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彰显以文育人等魅力,讲好浙大故事,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
锤炼品牌丰润文化滋养
文化虽润物无声,却也要有声有色。
过去五年,学校注重以文化品牌的引领示范效应推动建设具有深厚人文意蕴、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
年末,总是跟“收获”二字联系在一起。年的12月亦是如此,诸多校级大奖相继花落各家——
12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奖”获奖名单公布,张泽院士、段树民院士众望所归,摘得这项为表彰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工而设立的最高荣誉。
16日,第二届浙大最美学习笔记大赛线上投票通道开启,面对进入决赛的50份优秀笔记,同学们纷纷评论:“佩服”“这不是笔记,是艺术!”“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笔记!”
24日,“浙大好医护”评选活动点赞通道也开启,在7天的时间里,医院推荐产生的36位候选人接受社会公众的网络评议。
先进典型引领核心价值。“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三育人”“五好导学团队”“十佳大学生”“浙大好医护”等评选机制,发挥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作用,选树了一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的榜样”,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持续优化。
学术是大学文化的灵*,创新是大学师生的使命,学生既是学术文化的参与者承担者,又是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受益者。学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和而不同、相互欣赏的学术文化氛围,涵养一流学术品格。在浙大,每年举办的年度十大学术进展、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和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致力于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打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浓郁师生创新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师生学术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覆盖全校各学科和不同层次人群的讲座、报告体系,搭建了各类高端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重点打造求是大讲堂、东方论坛、西湖论坛、启真海外讲堂等品牌学术讲堂,进一步培育格物致知、执道问学,精心育人、精研学术的氛围。
“耶!抢到了!”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第五届校园国际马拉松在紫金港校区开跑,21.km半程马拉松和5.27km迷你马拉松的和个名额很快被抢光。作为高校最具号召力的体育赛事之一,比赛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师生、校友及其家属参与其中,成为校园群众体育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咚咚”鼓声的号令下,桨板整齐划一地拍打着水面,一艘艘龙舟像离弦之箭直奔终点。这一幕发生在年4月23日的杭州金沙湖上。这场由浙江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名校学霸龙舟赛,吸引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龙舟队以及全国知名中小学青少年皮划艇队等参与。浙大龙舟队也获得米绕标赛第一名、米直道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自年成立高校第一支龙舟队后,浙大在短短几年间,利用校区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开启了水上运动项目新时代。龙舟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全校每年直接、间接参与龙舟普及活动的师生达人左右。在年,《学霸赛龙舟创新传统文化育人载体——浙江大学龙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被教育部评为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年11月,浙江大学龙舟项目成为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也是其中2个龙舟传承基地之一。
浙大的特色体育课程和活动不胜枚举:皮划艇、舞龙舞狮、浆板瑜伽、高尔夫……总有一款合你胃口;跆拳道、触式橄榄球、太极拳、桥牌、体育舞蹈……总有一场体育比赛让你手痒。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制,成立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等20多个校级学生体育社团,推动学生体育运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除了强身健体,美学熏陶也断不会少。《艺术之美》《民族舞蹈赏析》《歌唱艺术》《篆刻临摹与创造》等美育通识课开放选择;音乐剧社、话剧社、越剧社、京剧社等富多样的学生社团让大家挑花了眼;新年音乐会、中秋民乐会、新年大戏等艺术活动接连登场令人目不暇接……高水平的艺术项目在浙大竞相涌现。
系统规划强化载体支撑
一草一木皆有文化,一砖一瓦皆是故事。
“十三五”期间,学校紧扣精神文化内核,不断丰富文化表达体系,真正让文化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去求是大讲堂拍一张毕业照,已经成为浙大学子的标配动作。这座百廿校庆之际建成的建筑采用传统歇山建筑形式,保留及还原了求是书院旧址的文化元素,不仅是浙大文化的传承,也是校园内独特的景观。
在求是大讲堂北侧广场上的铜门楼也充满“浙大味儿”。北立面牌匾上书写的“求是书院”四个字源自“求是书院”旧址界碑。楹联是年浙江巡抚廖寿丰《请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折》中的“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两句,南立面牌匾、楹联和明间折柱上分别书写浙大校训、浙大精神和浙大价值观核心词。
紫金港校区的北山上,还有一座常年被葱郁树木围绕、散发历史气息的西迁文化园。过去几年,学校在前期建设基础上,选取西迁途中的著名故事,设计创作了一批雕塑作品,置于文化园中,目前已建成“抢运校产”“费巩明灯”等6座雕塑作品,与南坡周年校庆期间落成的西迁办学纪念碑亭遥相呼应。而且人们只要扫描雕塑铭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