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绘画的女真人形象
自中原有文字记载,就记载有满洲人的形象,最早被记载为肃慎人,肃慎人的形象一直与楛矢石砮相连。周天子邀请天子各*治实体会盟,满洲人被安排在东北方向的首席,根据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研究认为,中原历史始自三代,即夏商周,但夏无准确纪年,且无考古佐证,故被西方学者不认可。商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即甲骨文。有的学者即认为殷人(即商人)来自满洲地区,周推翻了商的统治,商人一支返回故里建立豪国。周担心商以后卷土重来,遂找到东北方向的老大肃慎,请求肃慎将豪灭掉。肃慎依靠楛矢石砮这一神秘武器消灭的豪国,所以周邀请天下会盟,请肃慎坐到东北方向首席,并引进肃慎的什么武器楛矢,分发给诸侯国。这时候的肃慎已经名震中原,商末的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到朝鲜半岛建立古朝鲜国,周有意结盟肃慎,也是希望有肃慎的势力威慑朝鲜。同时期的日本还处原始部落时期,默默无闻,而满洲人已经被认为东北方向最强大的*治势力。
《后汉书》对肃慎人后裔挹娄人使用楛矢石砮做了文字素描式的描写:“古肃慎之国,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土地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涂身,厚至数分,以御风寒……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中人便死……”
满洲人自古的形象是善射,可见与满洲人以国语骑射为民族之本的骑射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北魏帝国的时代,这北魏是鲜卑人建立。鲜卑人发展自满洲地区的鲜卑山,离满洲人聚集区很近。现在与满洲人同语言民族锡伯族就自认为鲜卑后裔。也许是鲜卑人历史上与满洲人就是邻居,相当打小生活的发小,更加了解满洲人的原因吧,历史展现出中原王朝第一次感觉到满洲人威胁。
话说当时的满洲人先人勿吉人听说自己的兄弟民族鲜卑人在中原当了皇帝,同时当时勿吉国希望能与北魏建立*事联盟,消灭当时满洲地区第一强国高句丽,改变东北亚的*治格局。勿吉国开始派人出使中原。那时候的满洲到处是林海雪原,陆地很难行走。所以满洲人主要是顺着满洲地区的河流称船而行,证明当时满洲人就有高超的造船能力、
这勇敢善战的勿吉人,前世就是肃慎、挹娄,他们的后代白山靺鞨和粟末靺鞨。
话说肃慎人的一支挹娄人,灭掉擅长航海的秽人建立的沃沮后,被建立魏的拓跋人称之为勿吉,有学者称,挹娄人和沃沮人融合,勿吉的名称来自被其灭的沃沮。
灭掉沃沮后,勿吉人继续一路向南撕,灭掉立国年的夫余,夫余被慕容鲜卑灭国过,后来在西晋的帮助下复国,但最终还是被来自肃慎地的勿吉国所灭。
那么,夫余人来自哪里?
夫余人上层也是骑马民族,不奇怪,冷兵器时代,开疆拓土的都是骑马民族,好比汉人祖先开疆拓土那一批,也是跟戎狄等民族很有关系的羌,属于骑马民族。
夫余上层来自橐离(索离),橐离人来自松花江草原,更早之前在辽河草原,他们属于貊人,相比秽人,他们通过内亚通道,吸收西亚先进文化,青铜器更发达。
来自橐离的貊人融合秽人形成秽貊系的夫余,一部分夫余人又南下,建立高句丽,与良夷、高夷等朝鲜半岛北部的农耕民族融合为高句丽族,百济上层同样是来自夫余,朝鲜半岛南部的统治者三韩之一的马韩也是骑马民族,也叫貊韩。
勿吉人灭了夫余,后又灭掉豆末娄(北夫余),与秽貊系融合成南部的勿吉,而留在滨海和黑龙江流域的肃慎人为北部勿吉。
隋唐以后的汉字史书,勿吉被称为靺羯,也被记载为靺鞨,实际上自己名字没变,只是汉字翻译用了不同的字。北部勿吉成为黑水靺鞨,南部勿吉成为粟末、白山等南部靺鞨。
勿吉人当年来拓跋魏,表演了战舞,拓跋魏的汗惊呼:竟有如此好战的民族,连舞蹈都是战舞。
而灭掉夫余、豆末娄的勿吉人,开始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满洲语、蒙古语、汉语中,辅音为z、zh、j一些词的同源关系
很可能是这样:
最初是指尖的东西,如针、箭,然后衍生出“导向”、“指示”,并延伸为“指使”、“指挥”、“指派”、“提示”、“提醒”、“教”
由“教”,延伸为“介绍”、“媒介”、“媒人”,衍生出“道路”、“道理”、“向导”
由“道路”衍生出“条状”
由“指示”衍生出“前方”、“东方”
这些词的满洲语、蒙古语的词根通常是“jo”、“ju”、“ja”、“za”等,而汉语对应的则是辅音为z/d、zh、j/g的“走”、“足”、“脚”、“指”、“针”、“椎”、“扎”、“蛰”、“则”、“辙”、“照”、“就”、“假”、“借”、“据”、“矩”、“朝”、“遵”、“召”、“介”、“举”、“教”、“救”、“尖”、“箭”……
包括“东”,古汉语也是z辅音
朱蒙,夫余语意为“善射者”,“朱”是“箭”的意思,可能跟蒙古语的“针”和满洲语关于箭的一些词汇同源
后来高句丽崛起,成为满洲地区第一强国,南部勿吉人依附于高句丽,但始终没有完全被高句丽统治,这些南部的勿吉人,也就是南部的靺鞨人,成为高句丽重要的兵力来源,高句丽与隋、唐的战争中,靺鞨人都是主力,非常勇猛,有一次,李世民在与高句丽的战争后,放了高句丽俘虏,却活埋了几千靺鞨兵,因为这些靺鞨人帮助高句丽,据说还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韩国说法)。
因为勿吉人祖先挹娄人在南下过程中灭了沃沮,而后来又灭了夫余,因此,南部的靺鞨人都有秽貊成分,如粟末靺鞨占领夫余故地后,也被称为浮渝靺鞨(夫余靺鞨),说明夫余人也融入到靺鞨人中。
从高句丽壁画中就能看到靺鞨人的铁浮图、头插翎羽、戴皂罗巾等靺鞨-女真的习俗。
南部靺鞨与高句丽时战时和的同时,也入侵百济和新罗,或者联合高句丽,或者单独。
高句丽联合南部靺鞨打算灭新罗时,新罗向唐求援,唐灭掉高句丽国,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而南部靺鞨一部分在早前就西迁辽西、燕州、幽州、定州等地,融入当地民族中,如一部分粟末靺鞨,还有一部分,依旧留在高句丽和南部靺鞨故地。
后来,粟末靺鞨(或白山靺鞨)的大祚荣,整合南部靺鞨人和高句丽遗民,建立靺鞨国(渤海国),当然,北部肃慎地的黑水靺鞨也逐渐壮大中。
渤海国是南部靺鞨人建立的毫无争议,高句丽灭国后,《三国史记》记载: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人,并不把渤海人视为高句丽人,而视为靺鞨人,而与渤海国交流非常频繁的日本人,也在记载中说明渤海国土人少,靺鞨人多,这里的土人可能指高句丽人,或南部靺鞨和高句丽融合的民族,也就是说,渤海国依然以南部靺鞨人为主体,如白山靺鞨、伯咄靺鞨、粟末靺鞨等。
渤海国灭后,北部靺鞨和渤海国遗民的南部靺鞨走向统一,延续了古老的族称肃慎(可能是东方人之意),契丹人称之为jurchen,汉人称为朱里真、女真。
女真建立的女真国(汉称金国)灭国后,又在满洲地区建立了真国(汉称东夏),后来亡于蒙古
蒙古人依照女真人原有的模式进行管辖,从元到明,朝鲜半岛北部,原南部靺鞨地区,依然有很多女真人,成为后来满洲诸部,他们相比北部女真更早接触畜牧、农耕、定居等,北部的女真逐渐形成海西等部,海西、建州内部既有北部南迁成分,也有南部原有成分
还有一些女真人,在改族称为满洲前并没被编入八旗,俄罗斯人沿用蒙古人对女真人的叫法jurchid,叫他们杜且尔人,或朱且尔人,这些人一部分入旗后改族称为满洲,另一部分与乌德盖、那尼(乌尔奇)、那奶(奥罗奇)、鄂罗克(乌尔塔)等边缘女真融合。
上边这段,是我们介绍一下勿吉国的前世今生,此文关键,我要要谈勿吉国第一次出使北魏帝国的这段历史。
下边就先看一下史书对勿吉国乙力支出使北魏的记载,据《魏书》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勿吉记载:
“去延兴(魏孝文帝元的第一个年号,时间是年八月-年六月)中,遣使乙力支朝献。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时间是年至年)初,又贡马五百匹。乙力支称:初发其国,北船溯难河西上,至太沴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其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请其可否。诏敕三国同是藩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乙力支乃还。从其来道,取得本船,泛达其国。九年,复遣使侯尼支朝献。明年复入贡。”
这段记载勿吉国派使臣到北魏,讲述了自己来的路线,并希望与北魏支持其与百济联合,攻打高句丽。我们逐步分析,其信息量很大,而且标志着肃慎满洲系民族自此从默默无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一、勿吉国与挹娄国可能是指同一国家
勿吉国派使臣到北魏,那么这个勿吉国有何来历?
勿吉国就是肃慎满洲系民族建立的早期国家。但并非是最早的建国,肃慎满洲系民族早期的文化考古,是0年位于兴凯湖畔的新开流文化。
大约年前,肃慎分化出南支,他们来到到今天长春地带,建立了古满洲人早期的王国,并定都在“茶啊冲”。具体可以看我年7月19日的文章《满洲人建立的早期国家——肃慎王国》。按中原史书记载,传说的舜时代,以及周初举办的会盟,肃慎国都派使者来参加。但中原有历史记载是从周共和元年开始,这以前的都是上千年以后根据民间传说的追记,难以认定是历史事实,或许中原当时只是知道有个肃慎国,但没有发生直接派使臣联系。到汉朝至晋朝记载的挹娄,才算是同时期的记载。
肃慎被认为和女真、珠里珍等都是一词使用不同的汉字译音。挹娄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肃慎可能和女真等一样,是那一带民族的统称。而挹娄可能是外族的他称,把居住形式作为族称。作者满族文化网怀疑是扶余国对挹娄的称呼。而同阶段,挹娄可能未跟中原有联系,而中原对挹娄的了解,是通过扶余国转述得知,连民族的称呼,也使用了扶余国人对这民族的称呼。《后汉书》、《晋书》等记载的挹娄,都是以扶余为坐标,有的写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有的写去夫余可六十日行,可证当时中原对挹娄的记载,全部是根据扶余国的转述。
早期的时候,扶余国比较强大,挹娄为扶余国的藩属国,挹娄人能武善战,经过与扶余国的几次战争,最终打败了扶余国。按《三国志魏书》记载“夫馀责其租赋重,以*初中叛之。夫馀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应该就是反映出,挹娄在那时候摆脱了扶余国。年前,挹娄定都在今天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根据考古发现那里庞大的王宫,七星祭坛等。双鸭山市区域内已经发现了成百上千处古遗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七星河流域的友谊县凤林古城和宝清县炮台山古城。考古证明,历史记载挹娄时期已经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应该建立有挹娄王国。
满族作家霍克先生写有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挹娄王》,是现代满洲人对那段历史的一种自我寻找。现在友谊县建立有挹娄王雕像,根据民间传说,挹娄的开国君主叫木尔哈勤罕王,都城叫巴如古苏霍通。而这则民间传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凌存声先生沿松花江下游考察肃慎——女真系民族赫哲族后所写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里记载的。霍克先生《挹娄王》中有穆尔哈勤(木尔哈勤),但作为领导人的是挹娄苏妮额女王的长子阿克敦纳,而不是穆尔哈勤,他只起到辅佐作用。阿克敦纳结束了女性统治,打败扶余国,建立起挹娄国。阿克敦纳领导挹娄国,终于在公元年,摧毁了横行东北亚近余年的扶余国。
根据《金史》等记载,女真早期各部领导人都同时是萨满,估计挹娄王也应是萨满,挹娄国或者说勿吉国,相当是一个*教合一的古代王国。如记载挹娄派使臣到石季龙处,自云“每候牛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国所在,故来一云。“这说明挹娄国以萨满教为主,根据驯养动物出现的状态,判断有一个大国,进而出使。做出这个判断和决定派人出使的就是挹娄王兼萨满。但挹娄人可能不知道,这位石季龙是石勒父亲一手养大,但他最后却篡位自称为帝,算不上什么大国。
另红山文化,现在还无法确认族属,但那里的墓葬也是首领和大祭司葬在一个区域,证明满洲地区早期的都是由萨满与首领合一来进行统治,或是萨满与首领共同具于上层,共同统治。
中原的史书相对来说,记载的非常简单,没有记载挹娄国开国的故事,只记载了一位挹娄王叫傉鸡。在《晋书卷九十七-肃慎氏》中记载:“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绵帛。”
早期的学者认为这位肃慎王(按时间上算,是挹娄王)的名字傉鸡是勿吉的音转,后成为整个民族的名称。其后孟森、凌存声、孙秀仁、乌拉熙春均认同此说法。
王钟翰在《中国民族史》一书认为傉鸡应是姓氏,林书山先生在《北方文物》年第3期发表《肃慎姓氏傉鸡考》,认为傉鸡系姓氏。作者满族文化网也认为傉鸡是姓氏并曾是部落名,清朝以前的东海女真的三部之一就有窝集部,傉鸡、勿吉、窝集都是一词,只是汉字译音选的字不同,后世满洲人把吉林、黑龙江一带的原始森林称窝集。一般认为勿吉是由“丛林”之意引申为“林中之人”。
作者满族文化网推测,挹娄一词就是来自扶余人对这个国家的称呼,系外称,整个民族还是称肃慎。根据考古认定存在的挹娄国,这个国家的王室就是傉鸡氏。我们将讨论的乙力支所代表的勿吉国和考古中的挹娄国为同一国家,王乐文《挹娄、勿吉、靺鞨三族关系的考古学观察》(《民族研究》年4期第70~77页)中就谈到年发掘的友谊县凤林城址反映的凤林文化,与中原史书记载的勿吉相符合,认为凤林文化(即考古认为存在的挹娄国)就是勿吉的遗存。
作者满族文化网认为,正是因勿吉国强大,后来才把这一带所有民族各部通称为勿吉,故后来历史书上记载有勿吉七部,再其后中原史书改称靺鞨记载,也称靺鞨七部。历史学家已经确认,勿吉与靺鞨为同一词音转,只不过是中原史书选用不同汉字音译的结果。
勿吉国与勿吉不可等同,勿吉国就是从以凤林遗址为国都的国家,而勿吉则代指肃慎后裔的整个族群,勿吉国只是勿吉这一族群中最强大的部分。勿吉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勿吉:
1、一个历史国家的名字,即勿吉国。
2、一个部族名,就是这个部族建立的勿吉国。
3、一个姓氏,古代的满洲一般就是一个部族就一个姓氏,勿吉部的人的姓氏就是勿吉,或是记录为傉鸡。
4、古代一个族群或是古代民族的称呼,因为勿吉当时强大,故其所属的族群或说是古代的民族,就以勿吉来命名。其后记载的靺鞨,也是勿吉的同一词的音转。
5、一个满洲民族历史时期的名字,一般讲述满洲民族历史,就是按族称不同的而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相当是满洲民族历史一个朝代的名字。
二、乙力支可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原来一般认为中原史书记载肃慎满洲系满洲的第一人是傉鸡,作者满族文化网倾向认为傉鸡是姓氏,这样历史记载的第一人应该是乙力支。乙力支和其后代表勿吉国出使中原的侯尼支,被认为是满洲早期的人名。
乙力支应该是一位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因为记载很少,出现了对他很多猜测,也形成不同观点。作者满族文化网就谈一下自己理解的乙力支。
乙力支两次代表勿吉国出使中原,有的认为这是勿吉国第一次出使中原。作者满族文化网认为挹娄国和这里的勿吉国为同一国家。以前记载过挹娄国派使者到中原。
三国魏景元年间,挹娄国曾派使臣到魏国,但可能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按中原记载,挹娄“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说明挹娄语与夫余语是两种不同语言,夫余与中原联系比较多,夫余上层使用汉字,懂汉语,中原也有懂夫余语的。但因为长期挹娄与中原没有联系,中原人没有人懂挹娄语,挹娄以前也没有与中原联系,所以也没人懂汉语。估计双方只能用夫余语交流。但对双方而言,夫余都是外语,肯定有使用不当和理解不同的问题,造成双方沟通出现语言理解障碍。
那次都没有记载这个国家的国名,只是记载在介绍肃慎文字部分之后,记载了挹娄国来使情况。但记载了其王傉鸡,说明是以傉鸡为姓氏的王国,故作者满族文化网认为那个挹娄国就是乙力支代表的勿吉国。那次有可能是肃慎满洲系民族第一次派人出使中原,但因为存在语言障碍,没有记清国名,也没有记载使臣的人名。而乙力支可能懂汉语或是带有懂汉语的翻译,他的出使,才使得中原对勿吉国有了更多了解。在乙力支之前,挹娄国来使都没有记载使者名字。而在乙力支之后就记载了侯尼支、人婆非、候力归、石久云等多位来使的名字。
这里也显示出满洲早期称名不举姓的传统,上述的来使人名可能都出自傉鸡部,即都是傉鸡氏,所以写的都是名字,而没有写姓氏。
早期的满洲一个部落就一个姓氏,但这一大部落里的人,并非全是同一祖先,所以同一部落的人之间可以通婚,但上层为与其他部落建立同盟,往往与其他部落通婚,形成姻亲联盟。根据《金史》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时候发诏书禁止同一姓氏的婚姻。以此也可以反证,以前一个大部落内,只要不是同一祖先,是许可部落内通婚。
根据历史记载挹娄国是在*初(公元年至年)摆脱扶余国的控制而自立,也就是曹魏建立的初期。
当时挹娄国曾派使臣到魏国,是在三国魏景元年间(—),曹魏在这之前,在公元年(正始五年)和公元年(正始六年),曹魏两次派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可能是在那战争中,挹娄国知道了有个*事力量比较强大的魏国,所以派出使臣联系。但因为以前都是扶余国和高句丽与中原进行联系,挹娄国与中原比较远,双方之间缺乏了解,以致于此次出访准备不足,可能出现语言理解困难,造成中原记载的非常简单。
乙力支两次代表勿吉国出使中原,第一次是北魏延兴(—)中,第二次是北魏太和(—)初。此时的中原虽也叫魏国,但是鲜卑人建立的魏国,与曹魏不同。因为缺乏勿吉国自己的记载,不知道勿吉国是否能分清。但从中原记载来看,第一次出使记载非常简单,而第二次记载就详细很多。说明乙力支第二次出使准备充分,双方沟通比较通畅,中原对勿吉国有了较多了解。按乙力支所述到达和龙(今辽宁朝阳市)路线,所以有的人认为第一次出使只到和龙。第二次出使才到达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作者满族文化网也认为乙力支第一次只到达和龙,因为乙力支出使目的是要与北魏建立*事联盟,制定共同打击高句丽的计划。因为第一次因准备不充分,只到达和龙(今辽宁朝阳市)。乙力支当时就提出建立*事同盟的问题,和龙地区的北魏官员肯定做不了主,所以第一次没有达到协商目的,才有第二次出使到北魏的首都平城。
有的认为乙力支就是当时的勿吉国的国王,我认为不可能。理由如下:
1、按《魏书》记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乙力支是被派遣而来,所以肯定不是国王。
2、勿吉与中原路途遥远,而且还存在敌对国家扶余国、高句丽、契丹等势力,路途上还可能其他部落,所以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国王不会去亲自冒这样危险。
3、勿吉与中原路途遥远,故往复路程以及与北魏联系,都需要很长时间,此次虽没有说用了多长时间,但根据《晋书卷九十七-肃慎氏》记载:“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经历四年之久,才到达石季龙*权的地方。乙力支出使所需时间,虽不会那么久,那时间也不会太短。
如国王亲自出使,国内*治空虚,会造成*局变动。即使不会有人谋反,也会出现治理上的空缺,所以从国家治理去考虑,也不许可国王亲自去出使。
乙力支不是国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满族文化网认为应该是勿吉国的大将*,他讲了勿吉国破高句丽十落的战绩,这些战绩很可能就是乙力支指挥作战的杰作,所以他能比较详细地给北魏解说。
乙力支出行的目的是为与北魏建立*事同盟,共同攻击高句丽,就如同渤海国第一次派使臣出使日本,目的是当时与唐处于开战状态,为避免当时四周邻国唐、新罗、突厥、黑水靺鞨都与渤海国为敌,而希望与日本建立*事同盟,只是能在对方新罗攻击的时候,可以钳制新罗。所以乙力支出使的真正目的是与北魏建立*事同盟,乙力支说出勿吉国的*事计划,“请其可否。”征求北魏意见,如北魏同意,双方可以共同制定相应的*事计划,乙力支只有是勿吉国的大将*,才可以与北魏共同商定作战计划。
但北魏拒绝勿吉国的这项建议,所以以后勿吉国再次出使,就不再派武官。改派侯尼支等出使,因为看到与北魏进行的朝贡贸易有很大经济价值,派遣的侯尼支可能就是负责经贸的文官了。
三、水运与海运
乙力支出使,详细说明了自己来的路途,重点是水运,说明当时勿吉国有高超的水运能力,乙力支向中原主要讲述自己来水路,估计是炫耀或是自夸自己水运的的能力,即说明是勿吉国的特长,说明自己特长的目的希望北魏能重视自己,按乙力支讲:“密其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已经和百济国联系好一起进攻高句丽,自己从水道征服高句丽,说明自己有很强的水上作战能力。乙力支说“请其可否。”,只是试探北魏的态度,希望北魏同意和勿吉国结盟,联合攻打高句丽。如果勿吉国靠自己能就能打败高句丽,肯定就不会是作为大将*的乙力支出使,而是派遣文官来进行贸易往来。
北魏将这段水运如实记录,说明北魏也认可了勿吉国存在的高超水上能力。只是不愿意勿吉国一家做大,形成对自己威胁,所以要求勿吉国和平共处。
乙力支这次出使,带来马五百匹。而曹魏景元年末,带来的物品是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说明以前是纯土特产,也是经济不发达而进行朝贡贸易,从中原获取经济利益。而这次说明自己国家强大,特别是有*事强大的骑兵,马匹充分,其目的还是希望北魏能与自己建立*事同盟。而一次就带来五百马,说明当时来的使团人数很多,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要在一百人左右。人数多,才可能抗击在沿途遭遇到其他国家或部落的袭击。人数众多,马匹众多,也说明当时水运规模是非常大的。
勿吉有很强的航行技术,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三国志·卷30》记载:“沃沮……其俗南北皆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因为勿吉国“便乘船”、“善射”,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备其袭击,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这些都说明勿吉国比较善于水上作战。
那么是否只有北沃沮人害怕勿吉国吗?《三国志魏书》记载挹娄国的时候说:“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说明不仅沃沮,周边的邻国都非常害怕勿吉国(挹娄国)的水上打击能力。
而乙力支希望与北魏建立*事同盟的依靠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水上攻击能力和骁勇善战的骑兵。
历史上,肃慎满洲系民族的骑兵很厉害,另一方面也有很强的航运能力。只是对骑兵历史学者论述的比较多,但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