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易逝,但不必悲伤,别忘记老有所用。在老年人的社会里都有着丰富的为人处事哲学,其
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一句尤其绝妙。假如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临近水边,时间
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深入山林之间,听得多了,就会辨别山间鸟的鸣叫。”再深入思考一下这句话,就会发觉这句“老年人言”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实践出真知;二是,做事专一,熟能生巧;三是,掌握操作的主动性。
启示一:实践出真知
诗云:“纸上获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也道出了“操作”的精髓。书本中的知
识累积了前人的很多经验,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但根据读书间接得到这些经验虽说至关重要,自己亲自去操作,从这当中获得的一手的常识,更能反映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时珍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的楷模,他年少浏览了很多古医学书籍,发觉其中很多毒性中草药,却被当作可以益寿延年的良药,以至遗祸无穷。因此,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医药书籍,
就是后来的《本草纲目》。在编辑该书的流程中,因为古书上的那些记述大多数不甚清晰,通常搞不清药材的性状,以至真假难辨。这让李时珍深切认识到,“博览群书”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体会更是必不可少。因此,他既“收罗万书”,又“访谈四方”,深入山林之间开展实际调研。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着挖药筐,远涉深山老林,下访名老中医不可胜数,搜求祖传秘方偏方,搜集药材标
本,凡事必须亲自弄清楚才算罢体。例如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药用有治疗惊悸、抽搐等作用。李时珍最初对它的认识,仅仅是从蛇商贩、捕蛇人那边探听到的一些片言只语,而对蕲蛇的形态、习性等一无所知。因此,李时珍决定亲自进山观测蕲蛇,他请捕蛇人带他去了蕲蛇时常出没的山上,开展实地观测。经过长时间的近距离的接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到蕲蛇时,就游刃有余了,写的简洁明了:“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佛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同连珠。
从这则例子,我们了解要认识药用的药材,并不可以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观测,而是要亲自操作,对照着实物开展比对,如此才可以准确细致地描述药材。深入思考这个故事,可以发觉
“近水”“近山”日后而能言的道理:不必过多依靠“博览群书”而应当亲自“行万里路”,如此
在做每一件事儿时,就非常容易掌握该事情的发展规律,进而可以灵活运用其处理过程,或许针对那些不亲自操作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儿,对“近山”“近水”的人来说,或许是游刃有余之事。
启示二:做事专一,熟能生巧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努力,他们奋发,他们用梦想去改变命运…
可是因为在追求的路上通常会布满荆棘,他们就愈来愈倦息、气馁,以至半途而废,一改“近山知鸟性”的初衷,去追逐“鱼性”,如此不但不易取得成功,反倒是离取得成功会越走越远,设想,山间本无鱼,哪来的“鱼性”可言?假如他们能坚持久一点,假如他们能更高瞻远瞩一下,他们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近水知晓鱼性
再深人思考,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即使选对了合适自己的领域,收获了可喜的骄人
成绩,但也不可以抱着自己的优点,得意忘形,这也免不了妄自尊大了,设想,在你的领域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状元”,他们懂得的事很或许你根本一无所知。
启示三:掌握操作的主动性
克雷洛夫说:“事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相隔着急湍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梦想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对生活的激情,使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
候可以为了梦想去勇敢面对,然而,我们必须在梦想的基础上,迈出自己的脚步,勇敢去付诸行动,才可以实现梦想。我们来到水边,我们进了山林之间,我们没去观测鱼的玩耍、摆尾,没去观赏鸟的悠扬美妙的鸣叫,我们怎样或许知晓“鱼性”、“鸟音”?下面一则小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掌握操作主动性的重要性。
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共住在大山深处古寺中。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观世音那边去,您看我的这个想法可行不?
富和尚不屑地问:“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一个紫金饭钵足够了。”
富和尚摇头说:“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没能做到呢,你凭一个紫金饭钵怎么走?
几年后,穷和尚从南海观世音处归来,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恼不已,很是惭愧。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总会有很多困难,不过很多困难未必真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克服,不
过是自己在吓唬自己罢了。就像那个富和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总把期望寄予在日后,而懒于行动,可是没去行动,就始终没有机遇。就如,聋人闭塞耳朵,那外界再美妙的声音都不可以入耳,也就不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
有些人说,人生就好似骑着脚踏车奔走,假如你不前行,就会歪倒在地,我们必须在人生的
大道上选对方向,先确定到底“近水”还是“近山”日后,相应地去“观鱼玩耍”,“听鸟鸣叫
最后定能达到“知鱼性”、“知鸟音”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