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古以上,二十四节气不是太阳历上
TUhjnbcbe - 2020/12/3 11:09:00

摘要二十四节气在唐以前不是太阳历,而是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天地阴阳合历。古代中国天文学历史悠久的律吕候气法,二十八宿、十二支蕴涵的“气”的内容,二十四节气由依赤道划分到依*道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证实这一点。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测地气天气地气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当今学术界称它为太阳历:“依太阳历,太阳过春分点循*道东行一周复回春分点历365.2422日,称为一个回归年。一回归年内太阳循*道每转过15度分为24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中气或仲气。从立春起,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节气依次标志着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状态的演变。由于太阳视运动角速度是变化的,节与节间平均30.437日,取整为29、30、31或32日。”[1]“远在现今世界通用的格里历产生以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就产生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自己民族的太阳历。”[2]

其实我国在隋代以前,二十四节气是依据赤道划分的;隋唐以后才改为依据*道划分。将二十四节气笼统地定性为太阳历,对探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失误。这一失误使学术界对古代中国天文学许多问题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也使与二十四节气有直接关系的中医学、易哲学等中国传统科学知识无法得到准确的释义。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出土实物都可以证实: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甚至更早;立竿测影与十二支历法所具备的赤道坐标系属性二十四节气全都具备;史前史中的二十四节气历法,除了观测天象、确定物候之外,还要用律管候气来测定;制订二十四节气是依据浑天坐标系蕴涵的天地之气内容;二十四节气分节气、中气,是依据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规律;依据赤道----二十八宿来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标示了中华大地的气候特征,而且标示了整个地球的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原本依据赤道来划分,到隋唐以后才改为依据*道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历法的性质不是太阳历,而是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天地阴阳合历。

一、源远流长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据中华历术学专家蒋南华先生考证,“以天象观测为依据而安排、调配的‘敬授民时’历,在我国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根据历史典籍《尚书》、《周易》、《礼记》、《周髀算经》、《尸子》、《史记》、《汉书》、《隋书》、《晋书》等记载:

伏羲、神农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④。

‘仰观俯察,谓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显,周於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也,在天成象示见吉凶’⑤;

‘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⑥,

‘包牺立周天历度⑦,’

‘神农理天下,正四时之制’⑧

‘分八节,以使农功’⑨

《周易系辞》还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古代天文气象和地理方位图。洛书‘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中宫者土,火之子,金之母,寄理于西南坤之位。’)所构成的九宫八卦:坎一,离九,震三,兑七,乾六,坤二,巽四,艮八,中(宫)五及四正(二至二分),四维(二启二闭),五方,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等等,并由此推演出:四时,八节(一卦一节,45日)及一节三元,一元五日,一日十二辰和一节三气,一气三候,一年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的上元太初历法⑩。”[3]

大量史料记载,早在伏羲、神农时代,二十四节气历法就依据仰观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这些天象被制订出来了,而且伏羲八卦的每卦“三画”,就是取象于二十四节气。

1.六律、六吕是十二支、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的科学依据

律吕是一种用竹管(或铜管、玉管)制成的定音仪器,古人用它来测候天地之气的升降变化,据此划定节气。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卢辩注:“历以治时,律以候气,其致一也”。

截十二管,本于八音之上下清浊,称之为“律”。用居于阴处(埋入地中)的律推知阳气,用居于阳间(太空)的历象日月星辰推知阴气,律、历相互更替推知阴阳之气。历法用数表示的四时、日、月与律管所候的天地之气规律是一致的。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指出:“治阳者,节气既得,可以考日月之行道,星辰之次舍,时候之寒暑,所治者皆天事也。”“治阴者,象数不忒,可因日星之出入,昼夜之永短,以知东西高下向背,以正作讹成易之时,所治者皆地事也。”可知与律吕候气相互印证的二十四节气历法是标识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的。

《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史记·索隐》解释说: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名曰律者,《释名》曰:“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律历志云“吕,旅,助阳气也”。古代的律用竹管,又用玉,汉末用铜。吕亦称闲,故有六律、六闲之说。“元闲大吕,二闲夹钟是也。汉京房知五音六律之数,十二律之变至六十,犹八卦之变为六十四卦也。故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也。”

《史记·索隐》律历志说:“‘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是万事之根本。”也就是说,为王者裁断万物(的性质),确立度量衡,探索从外表不容易看到的万物本质,依据万物的本质进行测度与规范,一律禀承于六律,故六律为万物的根本。万物的根本是什麽?是同时并存于天地之中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六律六吕就是用来测侯四时之气运行规律的。

《淮南子·天文训》:“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即律历之数,是天地之气的本质、现象和规律。“合气而为音,合音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曰五音六律,音自倍而为日,律自倍而为辰。故曰日十而辰十二。”“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十二钟以副十二月。”

《汉书·律历志》:“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纪以斗气,效物类也。”即五音六律都与北斗所标识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

由十二律所测定的十二支纪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相一致,伏羲的八卦与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主要节气相一致,八个主要节气寓于二十四节气之中。可证六律、六吕是制订十二支纪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干支60一周(也是干支四柱)历法的科学依据。六律、六吕所候之气与十二支所纪十二月相一致(见表)。

十二支

十二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二律

*钟

大吕

大簇

夹钟

姑洗

中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十二支、十二月、十二律对应表

用律吕测候天地之气,古人称之为“候气”。候气法的起源十分悠久,它可能是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众多失传的古法中的一种,它伴随着音律起源的种种神话,在史前时代一定是先民们津津乐道的美谈,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淡忘了。“到了大约公元6世纪的东魏时期,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信都芳,经过苦思冥想,恢复了古式,在远古先人们所用候气法的基础上仰观云象,发明了二十四轮扇测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他将扇埋入地中,每一气至则扇自动,其他扇不动,与律管定气的结果一致。这些技艺在当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后来又都相继失传了。”[4]这就是《隋书·律历·上·候气》记载的:“后齐神曹参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据魏晋时代的文献记载,候气的方法是:建一幢内外三重的房屋,把窗子封闭好,缝隙填涂好,再将四周密布缇缦,然后在房间里按八节(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节气)的方位摆放十二张木案,木案内凹外凸,案上放置律管,管内填好初生的苇膜,待一切就绪后,就可用来候气了。到节气临至,即古人所说的“节气交天”的时候,相应律管内的苇膜就会飞动起来。受不同风气的影响而飞起的苇膜并不相同,因人和风吹动飞起的苇膜是聚敛的,而交天气至飞起的苇膜是漂散的。依据这种候气法,可以准确的测定出与天文现象直接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详细介绍了测地气的方法,与魏晋时代文献记载稍有不同的是,用“霞郛灰”,也就是苇膜烧成的灰填入律管内。沈括还绘制了设有木案和律管的插图(见律室、律管侯气图)[5]。

律室、律管候气图

沈括曾经建议行用“十二气历,其内容是以立春为一月一日(春节),惊蛰为二月一日,余类推,每年12个月,注明朔望。只因遭到当时很多人的反对而未能成行。沈括的建议实质上就是远古时期曾经行用过的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内容。这一历法,在《左传》中被称为“龙纪”历法。龙纪历法将一岁分为六个季节,每季两个月,共十二个月分别对应十二月(斗)建之辰,[6]。后世人因为淡忘了十二月建的内容,所以出现了用律吕候气与月份不直接对应的现象。

《隋书·律历·上·候气》就记载了:“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蔂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高祖……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以著于篇,名曰《律谱》。其略云:臣爽按,*帝遣伶伦氏取竹于解谷,听凤阿阁之下,始造十二律焉。乃致天地气应,是则数之始也。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其气以候四时,其数以纪万物。云隶首作数,盖律之本也。夫一、十、百、千、万、亿、兆者,引而申焉,历度量衡,出其中矣。故有虞氏用律和声,邹衍改之,以定五始。正朔服色,亦由斯而别也。夏正则人,殷正则地,周正则天。孔子曰:‘吾得夏时焉。’谓得气数之要矣。”文中不仅讲了当时候气的大致方法及结果,而且追溯了律管候气在*帝时代就已经行用这一历史。

古人在七千年前已经行用律管测天地之气的科学实验方法。冯时先生《候气法钩沉》说:“古人最初的做法应是用四律四吕八律主候四时,而后发展为用八律八吕十六律管主候八节(八节:二至、二分、四立八个主要节气),这种方法可能相继用了很长时间。……本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远古遗物,其中不仅发现了先民占卜时使用的龟甲,而且还有十六支用猛禽腿骨制作的骨笛。骨笛多为七孔,据对其中一支的测音研究表明,已备*钟、大吕、大簇、姑洗、蕤宾、夷则、南吕、应钟八律。这使人相信,十二律在当时很可能已经产生,而十六支骨笛(见图)就是迄今我们所知的以骨为管的最早的骨律。骨律均由飞禽的骨骼制成,制作年代距今已逾七千年。……远古骨律的再现,引起了我们对古老的候气法的种种思考。我们注意到,十六支律基本上呈两支一组随葬于墓中,这使人想起雄律雌吕的律吕古制,况且测音的结果显示,出土于同一墓穴中的两支律管的宫调具有大二度音差,证明当时的律制确有雌雄之分。

《出土的骨笛图》

当然,雄律与雌吕的并存可能使人再不会相信传统的律制起源的传说只是神话,但是它提供给我们的暗示恐怕还远不止这些,就贾湖遗址出土的骨律而论,它们与候气古法的关系显然比它们作为乐器更密切。十六支律管以两支为八雄八雌,这岂不与我们理解的八律八吕主候八节的古制相合!由此推测,随葬骨律的八位墓主很可能就是分掌八节,并能调音定历的方士,这些人物在上古时代被称为‘八能’或‘八能之士’。《后汉书·律历志》记:‘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效则和,否则占。’八位墓主又同时随葬占卜用龟,数量往往也是八枚,巧合八节,它的作用很可能是备候气不应时占卜之用。”(参见《出土的骨笛图》)[7]

唐代医学家王冰在《素问》的注文中,对测地气的方法做了如下描述:律书说:*钟之律,管长九寸,冬至时刻,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开始化生。全都因为有九天之气啊[8]。《汉书·律历志》也记载了:“天效以景,地效以声,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这些都证实了律吕候气是制订二十四节气历法的科学依据。

參考文獻

[1]張明昌等.天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社,1988

[2]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M]·北京:科學社,:69

[3]④《周易·繫辭》⑤《隋書·天文志》⑥⑨《晉書·律曆志》⑦《周髀算經》⑧《屍子》⑩《隋書·律曆志》;蔣南華.光輝燦爛的古代曆法[J].貴州社會科學..1:79-85

[4];[7]馮時.候氣法鉤沉[J].百科知識.1997.5:48

[5]宋·沈括撰,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M]·上下冊·上海出版公司,:

[6];[30]宋會群·乾卦六龍的天文含義研究:《左傳》龍紀曆法鉤沉[J]·史學月刊·.1:28

[8]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上下冊·上海:商務社,:52:“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鹹因於九氣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古以上,二十四节气不是太阳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