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基础二地藏经玄义21视频简体文字
TUhjnbcbe - 2021/1/1 17:41:00
治疗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7568336.html

简体文字:

地藏经玄义
  (第二十一集)
  /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


  请掀开经本,《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十七面倒数第二行。在这个地方,青莲法师给我们提出十乘观法,这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纲领。前面四条,第一个「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上一次已经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讲第五条:


  『五、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塞就是阻塞、障碍。阻塞我们智慧,阻塞我们不能明心见性。佛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有障碍。佛在一切经论里说得很多,天台大师将世尊所说的归纳起来告诉我们:「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业因。这在四谛里面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此地不能讲得太远、太繁。「识通塞」,主要是从四谛说的。「十二因缘」是缘觉,也就是佛经讲的辟支佛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老死,总共十二条纲目,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有因有果,果是没有办法断的。十二条也分配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因缘,我们没有能力超越时间,所以过去我们用不上力,而未来是指来生,实在讲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够用力之处,只是在这一生当中的因果,就是这八个纲目,从「识」到「爱、取、有」。前面五条是属于果报,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够在十二因缘里面断掉一条,那就成就了。


  实际上,能断的只有「爱、取、有」三条。爱是迷惑,我们讲「惑业苦」,取跟有都是属于业,果报是苦,所以我们下手之处就是从惑业起。如果人能够把爱欲断掉,这一关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所以只有真正彻底看破才能够断惑证真。这一条很难很难,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舍,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得失,世间人讲患得患失,这叫造业。取是染着,佛法讲着相。这一染着,必定就「有」,有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业习种子。「有」是指阿赖耶识里头的落谢业习种子,既然有,后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报。


  佛说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这些道理,才晓得三世轮回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十二个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你能破掉一个,它整个就会瓦解。佛告诉我们,从什么地方去破?从爱、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间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爱欲他能断,这是上根利智之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这个地方断不了,佛就教我们从「取」上断。「不取」就是不着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们不分别、不执着,而不分别、不执着就是从「取」下手。由此可知,「爱取有」这三个字,不是说事相,是说用心。事相上不能离开,你每天要吃三餐饭,你要穿衣服,抵御寒冷的气候,你必须有房屋遮蔽风雨。这些都是事相,但不是从事相离,是从心上、念头上离,这不能搞错。日常生活像佛菩萨一切随缘,决定不要分别执着,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缘解开。


  第三种从「有」断。这个也不容易,所谓是「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实在讲,从有上断多半是再来人,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看到他也有爱,也有取,他没有「有」,这个功夫高了。宗门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从「有」上断,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最明显的代表人物是济公和尚,我们一般看的《济公传》小说,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诸位要了解济公长老,在《大藏经》里面有济公的传记,他的传记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样子。这是从「有」上断,他的爱取是表演,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是表演示现。可是在世间诸佛菩萨示现的很多,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但是我们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有这回事情。因此我们对于有一些示现的人,决定不能轻视,不能轻慢。因为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他是不是佛菩萨、是不是罗汉示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也决定不会暴露身分。大经里面讲做种种示现,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觉悟一切众生,无论是示现正面的,或者是示现反面的,行善的、作恶的,你仔细观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帮助世人觉悟。


  如果循着十二因缘流转,这就「塞」了,永远在六道轮回。譬如说,「爱」是贪爱,「取」是占有、控制,「有」是造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牵引来生的果报,这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但是我们要晓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业多过善业,特别是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善知识教导我们,正像《地藏经》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我们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说来生得人天福报,实在讲,那是很渺茫的。我们自己冷静去反省,我们五戒十善修得怎么样?五戒十善修得不好,与经论的标准偏差得很远,来生人身就得不到。佛经上给我们做比喻,现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佛说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手上这把土数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这个土撒在大地,指甲上还留了一点,还没有掉下去,来生能得人身的就是留在指甲上那一点土,不能得人身的是落在大地上的土,几个人来生能得人身?


  我们自己要冷静去想想,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我们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不要问人,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静想的人容易觉悟,想这种事情可怕,可怕就赶紧回头。回头就决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一个恶念,不能起害众生的恶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恶念,念头都不能起,当然就不会有这些行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作法?希求不落恶道。佛教导我们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教我们断恶修善,转恶为善,这样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干,你不能怪佛菩萨,佛菩萨讲得那么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没法子。由此,我们也很清楚看得出来,佛教导的这三个目标,第一个是「转恶为善」,就是教我们在六道里头能够保住人、天两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佛法教学最低的要求。第二个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转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后一个目标是「转凡成圣」,这是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才算是圣人,为什么?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转凡成圣。


  下面讲「六蔽」,这是菩萨六波罗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悭贪,悭贪是蔽,这是无始劫来的烦恼。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供养别人,所谓是吝啬;自己没有得到的,总是想尽方法贪得,得到之后又不肯布施。佛教给我们用布施的方法,破无始劫以来最重的的悭贪烦恼。第二个是恶业,身口意三业不善,造作恶业,这是蔽,佛教给我们用持戒的方法破恶业。瞋恚是蔽,佛教给我们用忍辱的方法来破瞋恚。懈怠、放逸、懒散,这是蔽,佛教给我们用精进的方法来破懈怠。散乱是蔽,心散乱,意志不能集中,佛教给我们用禅定的方法对治散乱。愚痴是蔽,佛教给我们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痴。这六种烦恼称为六蔽,六道众生全部都有。


  下面讲的是「尘沙无明」,这是更微细的烦恼,更复杂的烦恼,无量无边,用尘沙来比喻,烦恼太多了,像尘沙一样。我们有这些东西,佛讲我们全都具足,所以我们的智慧不开,心性闭塞,原因在此地,我们要认识清楚。怎么样才能把这茅塞拔除,让它能够畅通无阻?就是四谛的『道灭』两条。道灭是修道,「道」是因,出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报。前面「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因。四谛的排列是苦集灭道,「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此地的排列,世间法果摆在第一,说起来大家容易懂,人间太苦,提起来我们感触很深。苦从哪里来的?集。下面讲我们怎样去修道、去证灭,灭是佛经讲的「大般涅盘」。


  『灭因缘』,前面说的十二因缘,这是塞。你能把十二因缘灭除,就通了,就是六道跟四圣法界通了,你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证入四圣法界。要如何对付六蔽?『智六度』,六度里面就有般若波罗蜜。为什么此地用个智?「智」用在此地意思很深,说明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六度。佛菩萨天天跟我们讲,我们有没有去做?没有去做。为什么没有去做?没智慧,听起来耳边风。要怎么办我们才能够做到?多听就开智慧,所以长时间的熏修就非常重要。佛菩萨很慈悲,天天教导我们,时时为我们讲经说法,让我们有机会长时间不断在熏习,我们要晓得佛的苦心与教学方法的善巧。听久了,熏习久了,不知不觉智慧开了,就想去做,认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学菩萨道、学菩萨行,菩萨道是学菩萨的存心。凡夫,中下根性的这些同修,在六道众生里头占绝大多数,中下根性的人,长时间不断熏修会起作用,我们自己就是例子。


  我们从小就有六种蔽,而且非常坚固,我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别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庭并不富有,连小康都谈不上。家里没有恒产,土地房屋都没有,也没有积蓄,我们一家四人,靠父亲工作,以这点工资来维持生活。所以我们对于一切物资都非常珍惜,得来不容易,这就养成一个悭惜的习惯。小时候,我喜欢读书,可是我的书本,别说送给人,借给人看我都不会答应。为什么?他借去之后,把我的书弄脏了,我很不高兴。我的东西很爱惜,我念的书都是干干净净的,我在书上写字整整齐齐,书上绝对不会有迭个印子在上面;别人借去,看到哪里就迭一下,拿回来我这本书不要了。为什么到现在能够这样大大方方布施?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时间久了,逐渐逐渐明了了,把过去错误的观念改过来。这个改过来很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对我用了三年的功夫,让我觉悟到了。而且在这三年照顾,也是督促之下,我肯干、肯学,我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逐渐把观念转过来,行为转过来,才会有这么一点成就。


  这里「智」用得好,告诉我们天天要读书,《观经》三福末后一条,「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劝别人,实在讲就是劝自己。劝别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会。为什么?劝别人,实在讲是劝自己。讲经说法不是给别人听的,是说给自己听的。什么时候才是讲给别人听?转凡成圣之后是讲给别人听的,转迷为悟还都是讲给自己听的。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讲经说法都是给自己听的。超越十法界,证得法身大士,那个时候可以说讲经是为别人,是利他不是自利。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利他实在都是自利,我们要知道。


  尘沙无明是最难破的,要用什么方法?『一心三观』。尘沙多么复杂,数量很多,只有一心能对治。怎样得一心?我们净宗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弥陀经》里面教导我们,持名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破尘沙惑,心不颠倒破无明惑,就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妙绝,只要老实念。所谓老实,这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就叫老实念。只要这么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跟宗门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同样的效果,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根据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净宗比宗门的成就还要殊胜,为什么?他得一切诸佛的护念,得一切诸佛的赞叹,所以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学就通了。


  这一段介绍出来,我再做一个总结:我们要修道,道是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要放下「爱、取、有」,了解爱取有的事实不可得,它只是幻想而已,是妄想分别执着,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说明你能得不可得;诸法缘生,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得的不可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事物,皆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佛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世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三个字,在《大般若经》里面,世尊说了上千次。一部《大般若经》看完了,我们记性不好,一遍看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但是「不可得」三个字会记得很牢固。为什么?看太多了,到处都看到佛说「不可得」,这遍数多了,印象就非常深刻。知道不可得,还打什么妄想?


  你们读《了凡四训》,袁了凡为什么心那么清净,没有妄想?他知道不可得。打妄想不可得,你所得到的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怎么想也想不来,就干脆不要想,清净心就现前了。但他还不是真正清净,过去我在讲席当中说:「了凡先生是标准的凡夫,我们都还不够标准。」为什么?随顺命运走,完全不能改变,宿命论,是标准凡夫。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放弃对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要从这里下手。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你若不肯舍弃,这一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堵塞了,决定不通。你学佛法,凭着你的聪明伶俐,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将来该堕三途还是照旧堕三途,轮回六道还是照旧轮回六道,你有什么成就可言?


  我们一定要懂得从哪里下手,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对于现前来讲是「一门深入」,一部经深入,发掘这一部经里面所藏的义理,我们走的是这条路。这一部经的义理,若是被你发掘出来,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的问题就解决,你样样都能通达,这点很重要。深入经藏绝不是叫你去搞《大藏经》,你一生也搞不通,而是要你选择一部经深入。选择哪一部经?在理论上讲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因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部经都一样。可是我们一定要考虑自己文化水平与生活状况,哪一部经典、哪些法门我们修学感到方便,不太吃力,障碍比较少,这就容易修学。


  为什么末法时期,往后还有九千年,诸佛菩萨都赞净土?我们将《无量寿经》跟其他经典做比较,确实《无量寿经》容易,念佛法门方便。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一句佛号没有任何障碍。有同参道友,可以在一起共修,没有同参道友,一个人老实念也能成功。你在一个家庭里面,一家人不念佛,你念佛人家讨厌,我不出声,心里默念也没有障碍,这个法门方便。佛号怎样能念得相应,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换句话说,就是放下万缘,眼不贪色,耳不贪音声,舌不贪口味,乃至于意不贪诸法,这叫都摄六根。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反闻闻自性」,他用耳根做比喻,耳是闻外面音声,不闻外面音声,收回来闻自性,自性的清净寂灭。「净念相继」,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


  由此可知,净念相继跟都摄六根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今天净念相继为什么做不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收摄六根,眼贪看外面的色相,耳贪听外面的声尘,六根还攀缘外面的六尘,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明白之后,眼放下色尘,耳放下声尘,鼻放下香尘,舌放下味尘,身放下触尘,意放下法尘,六尘放下了,然后净念相继自然就成就,你功夫就得力了,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能修六度是智慧,一心三观更是高度的智慧,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通如来的果地,不仅是菩萨,通如来地。


  『第六、道品调适: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这一条不能细讲,细讲占的时间太长。「道品」是指什么?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了,《弥陀经》上说到,莲池、蕅益大师的批注长篇累牍,也说得非常微细。「无作道品」,这是分配在藏、通、别、圆四教,无作四谛,无作三十七道品,都是属于圆教。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也把它配在四教,我们通常都以为四谛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的。天台告诉我们:「小乘所修的四谛是生灭四谛,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灭道品。」所以四谛与三十七道品贯穿整个佛法,讲到最后无作,是圆教,无作四谛与无作三十七道品,这是大菩萨们所修的。「一一调停,随宜而入。」这就是随顺四教,换句话说,就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来调,通教的根性则用通教的方法,别教就用别教的方法,圆教就用圆教的方法,一一调停,随宜而入,都能够契入。这一段我们虽然没细说,实际上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自始而终全都包括了。四教根性的众生以及调停的方法,都散布在这一部经之中。这部经总共十三品,我们在这里面都能够学到。十乘观法从第二到第六,下面诸位能看到,这是中根的人,我们现在大多数同修都是属于中根人。下面末后四条是对下根人说的,我们也不能够忽略,我们虽然说是中根,实在讲,下根修学的方法,我们还都没有做到。


  『第七、对治助开: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底下讲:『谓五停心、六度等。』这个要真干!题上这四个字,「开」是开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智慧?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开智慧?这个事情重要。「正道」,不论你所修的是哪个法门,主修的法门就是正道。我们今天修净土,现在讲五经,五经当中任何一部,我们选择出来做为一生主修,一生修行依靠这部经论。现在我们多半选《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圆理不开,究竟圆满的道理我们没办法明了。为什么不明了?多障,障碍太多了。这个障碍来自无量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所以我们虽然修学,依旧不能够开悟。


  这个时候天台大师教给我们,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学,帮助我们开悟,他举了例子,譬如「五停心、六度等」,总纲领就是讲看破、放下。我早年学佛,这是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传授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比此地讲的还要简单、还要扼要,对我们初学人来讲很有效果。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广,就像前面讲「随宜而入」,我们能够理解多少就要做多少,渐渐深入。我学佛到今年四十七年,看破、放下的意思,愈体会愈深,愈体会愈广。广无边际,其深无底,我们尝到多少?要不断的认真努力精进。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看破确实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更看破一层,你要不肯放下,你所看破的层次也就到此为止,不能再提升了。看破一层,那一层赶紧放下,如果不放下,你这个看破也是止于眼前的境界。我体会到章嘉大师教给我这个法门,是一个凡夫从初发心到无上道,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们所用的方法。方法虽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法门总结起来就是这个纲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用世间法来讲,看破是学问,放下是真实功夫。


  智者大师举「五停心」,这是天台止观里面教导初学人。而智者大师非常谦虚,他往生的时候,弟子们请教他老人家:「您老人家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您的品位到底有多高?」大师非常谦虚回答:「因为我领众,所以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观,这个位次不高,是凡圣同居土。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他是道场的住持,因为领众管事操心,所以往生的品位就牺牲了,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众。换句话说,如果他要不领众,不管这些闲事,品位就高,决定不是五品位。诸位想想,这个话什么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世间人争名利,出家人也染上这个习气,也在那里竞争,你要是争到手了,能不能像智者大师一样是五品位往生?换句话说,这里头的含义深,智者大师决定有把握往生,品位低一点没关系,有把握往生。如果我们连往生把握都没有也去争,争到之后自己还继续搞轮回,甚至于不幸还堕三恶道,那岂不是大错特错吗?真的不如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地位名望也没有,人家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真往生。智者大师表演给我们看,那是很深刻的教化,我们要能体会。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二次大战的前几年,我们看到当时一些大德、居士们所写的文章,感觉到这个世间灾难太多,太严重,就劝大家老实念佛。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之乱、灾难之多,比五十年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可是我们看看有警觉心的人,好像没有从前那么多。由此可知,现在这个人心愈迷愈严重,迷惑才造业,迷是一切障缘的根本。我们想到这个地方,也就能体会到,在那个时代教导的人多,说法的人多,修学环境比现在好,换句话说,觉悟的人很多。现在这个社会谁教你?没人教了,没有人讲了。我们所听到的,都是名闻利养、都是五欲六尘,都在这里头做活计,你说怎么得了!


  天台教观的根本法,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的时候,也很用心的讲过,很详细的讲过。从哪里下手?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处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从四念处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从四正勤有一个正确努力的方向,从四如意足觉悟到心安理得。这是通途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我们读过也讲过,但是修学不得力,真是这个地方所讲的「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五停心、六度距离我们还太远,我们从这个表来看,我们哪里是中根,实在讲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里面的下根。人家下根从五停心、六度上着手,我们还是做不到,那个水平还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给诸位说,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有比这更低的,这是最低了,这比五停心就低很多了,我们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没法子。


  今天孝道、师道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孝亲尊师,我们今天要提倡,提倡要从自己本身做出样子给大家看。现代社会的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知恩报恩,如果我们说出来人家会笑话,哪里有什么知恩报恩?现在恩义没有了,现代人只有利害,有利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这是什么社会?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作法,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真的要从孝亲尊师和修十善下手。这在五乘佛法里是人乘佛法,人都做不好,其他的就不要谈了,一定要拿出行动认真努力去做。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心,念念不忘,若有机会,就一定要认真去做。


  护法的恩德,我们晓得护法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护法我们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我们在她家乡建一个「华藏图书馆」,是纪念她的,这是知恩报恩。我生长在抗战时期,是流亡学生,我离开家庭,学校老师照顾我们。老师的恩德,在我个人身上来说超过父母,因为受老师照顾的时间多。现在有这个机会,我要在过去念书的地方建一所中学,这是纪念老师的。当时的校长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别号叫庆光,我就建一个庆光中学来纪念老师。我们要真做,这是报父母恩、报老师的恩,不是口里说说,口里说说是没有能力、没有机缘,有这个力量、有这个机缘就要拿出行动,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落实。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正體文字: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一集)
  /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面倒數第二行。在這個地方,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十乘觀法,這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綱領。前面四條,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上一次已經介紹過了。今天我們講第五條:


  『五、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


  「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塞就是阻塞、障礙。阻塞我們智慧,阻塞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佛在一切經論裡說得很多,天台大師將世尊所說的歸納起來告訴我們:「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業因。這在四諦裡面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在此地不能講得太遠、太繁。「識通塞」,主要是從四諦說的。「十二因緣」是緣覺,也就是佛經講的辟支佛他們所修學的法門。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老死,總共十二條綱目,稱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裡面有因有果,果是沒有辦法斷的。十二條也分配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的因緣,我們沒有能力超越時間,所以過去我們用不上力,而未來是指來生,實在講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夠用力之處,只是在這一生當中的因果,就是這八個綱目,從「識」到「愛、取、有」。前面五條是屬於果報,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夠在十二因緣裡面斷掉一條,那就成就了。


  實際上,能斷的只有「愛、取、有」三條。愛是迷惑,我們講「惑業苦」,取跟有都是屬於業,果報是苦,所以我們下手之處就是從惑業起。如果人能夠把愛欲斷掉,這一關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所以只有真正徹底看破才能夠斷惑證真。這一條很難很難,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捨,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得失,世間人講患得患失,這叫造業。取是染著,佛法講著相。這一染著,必定就「有」,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阿賴耶識裡面就有業習種子。「有」是指阿賴耶識裡頭的落謝業習種子,既然有,後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報。


  佛說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迴的根本原因,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才曉得三世輪迴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這十二個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你能破掉一個,它整個就會瓦解。佛告訴我們,從什麼地方去破?從愛、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間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愛欲他能斷,這是上根利智之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這個地方斷不了,佛就教我們從「取」上斷。「不取」就是不著相,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們不分別、不執著,而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從「取」下手。由此可知,「愛取有」這三個字,不是說事相,是說用心。事相上不能離開,你每天要吃三餐飯,你要穿衣服,抵禦寒冷的氣候,你必須有房屋遮蔽風雨。這些都是事相,但不是從事相離,是從心上、念頭上離,這不能搞錯。日常生活像佛菩薩一切隨緣,決定不要分別執著,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緣解開。


  第三種從「有」斷。這個也不容易,所謂是「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實在講,從有上斷多半是再來人,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看到他也有愛,也有取,他沒有「有」,這個功夫高了。宗門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從「有」上斷,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最明顯的代表人物是濟公和尚,我們一般看的《濟公傳》小說,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諸位要了解濟公長老,在《大藏經》裡面有濟公的傳記,他的傳記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樣子。這是從「有」上斷,他的愛取是表演,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是表演示現。可是在世間諸佛菩薩示現的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但是我們讀了佛經之後,知道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對於有一些示現的人,決定不能輕視,不能輕慢。因為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不是佛菩薩、是不是羅漢示現的,我們怎麼知道?他也決定不會暴露身分。大經裡面講做種種示現,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覺悟一切眾生,無論是示現正面的,或者是示現反面的,行善的、作惡的,你仔細觀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幫助世人覺悟。


  如果循著十二因緣流轉,這就「塞」了,永遠在六道輪迴。譬如說,「愛」是貪愛,「取」是佔有、控制,「有」是造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牽引來生的果報,這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過善業,特別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正像《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我們將來的果報決定在三途。說來生得人天福報,實在講,那是很渺茫的。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我們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五戒十善修得不好,與經論的標準差得很遠,來生人身就得不到。佛經上給我們做比喻,現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佛說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手上這把土數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這個土撒在大地,指甲上還留了一點,還沒有掉下去,來生能得人身的就是留在指甲上那一點土,不能得人身的是落在大地上的土,幾個人來生能得人身?


  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我們想的是什麼,幹的是什麼,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不要問人,自己冷靜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靜想的人容易覺悟,想這種事情可怕,可怕就趕緊回頭。回頭就決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一個惡念,不能起害眾生的惡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惡念,念頭都不能起,當然就不會有這些行為。我們為什麼要這麼作法?希求不落惡道。佛教導我們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轉惡為善,這樣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幹,你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講得那麼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沒法子。由此,我們也很清楚看得出來,佛教導的這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轉惡為善」,就是教我們在六道裡頭能夠保住人、天兩道,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佛法教學最低的要求。第二個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轉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後一個目標是「轉凡成聖」,這是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才算是聖人,為什麼?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轉凡成聖。


  下面講「六蔽」,這是菩薩六波羅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慳貪,慳貪是蔽,這是無始劫來的煩惱。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不肯供養別人,所謂是吝嗇;自己沒有得到的,總是想盡方法貪得,得到之後又不肯布施。佛教給我們用布施的方法,破無始劫以來最重的的慳貪煩惱。第二個是惡業,身口意三業不善,造作惡業,這是蔽,佛教給我們用持戒的方法破惡業。瞋恚是蔽,佛教給我們用忍辱的方法來破瞋恚。懈怠、放逸、懶散,這是蔽,佛教給我們用精進的方法來破懈怠。散亂是蔽,心散亂,意志不能集中,佛教給我們用禪定的方法對治散亂。愚痴是蔽,佛教給我們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痴。這六種煩惱稱為六蔽,六道眾生全部都有。


  下面講的是「塵沙無明」,這是更微細的煩惱,更複雜的煩惱,無量無邊,用塵沙來比喻,煩惱太多了,像塵沙一樣。我們有這些東西,佛講我們全都具足,所以我們的智慧不開,心性閉塞,原因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怎麼樣才能把這茅塞拔除,讓它能夠暢通無阻?就是四諦的『道滅』兩條。道滅是修道,「道」是因,出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報。前面「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四諦的排列是苦集滅道,「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此地的排列,世間法果擺在第一,說起來大家容易懂,人間太苦,提起來我們感觸很深。苦從哪裡來的?集。下面講我們怎樣去修道、去證滅,滅是佛經講的「大般涅槃」。


  『滅因緣』,前面說的十二因緣,這是塞。你能把十二因緣滅除,就通了,就是六道跟四聖法界通了,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證入四聖法界。要如何對付六蔽?『智六度』,六度裡面就有般若波羅蜜。為什麼此地用個智?「智」用在此地意思很深,說明沒有智慧的人不會修六度。佛菩薩天天跟我們講,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為什麼沒有去做?沒智慧,聽起來耳邊風。要怎麼辦我們才能夠做到?多聽就開智慧,所以長時間的薰修就非常重要。佛菩薩很慈悲,天天教導我們,時時為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有機會長時間不斷在薰習,我們要曉得佛的苦心與教學方法的善巧。聽久了,薰習久了,不知不覺智慧開了,就想去做,認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學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是學菩薩的存心。凡夫,中下根性的這些同修,在六道眾生裡頭佔絕大多數,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不斷薰修會起作用,我們自己就是例子。


  我們從小就有六種蔽,而且非常堅固,我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給別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家庭並不富有,連小康都談不上。家裡沒有恆產,土地房屋都沒有,也沒有積蓄,我們一家四人,靠父親工作,以這點工資來維持生活。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物資都非常珍惜,得來不容易,這就養成一個慳惜的習慣。小時候,我喜歡讀書,可是我的書本,別說送給人,借給人看我都不會答應。為什麼?他借去之後,把我的書弄髒了,我很不高興。我的東西很愛惜,我念的書都是乾乾淨淨的,我在書上寫字整整齊齊,書上絕對不會有疊個印子在上面;別人借去,看到哪裡就疊一下,拿回來我這本書不要了。為什麼到現在能夠這樣大大方方布施?天天聽經,天天聞法,時間久了,逐漸逐漸明瞭了,把過去錯誤的觀念改過來。這個改過來很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對我用了三年的功夫,讓我覺悟到了。而且在這三年照顧,也是督促之下,我肯幹、肯學,我尊重老師,聽老師的話,逐漸把觀念轉過來,行為轉過來,才會有這麼一點成就。


  這裡「智」用得好,告訴我們天天要讀書,《觀經》三福末後一條,「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話是相輔相成。勸別人,實在講就是勸自己。勸別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會。為什麼?勸別人,實在講是勸自己。講經說法不是給別人聽的,是說給自己聽的。什麼時候才是講給別人聽?轉凡成聖之後是講給別人聽的,轉迷為悟還都是講給自己聽的。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講經說法都是給自己聽的。超越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那個時候可以說講經是為別人,是利他不是自利。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利他實在都是自利,我們要知道。


  塵沙無明是最難破的,要用什麼方法?『一心三觀』。塵沙多麼複雜,數量很多,只有一心能對治。怎樣得一心?我們淨宗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彌陀經》裡面教導我們,持名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破塵沙惑,心不顛倒破無明惑,就用這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妙絕,只要老實念。所謂老實,這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叫老實念。只要這麼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跟宗門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樣的效果,所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根據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淨宗比宗門的成就還要殊勝,為什麼?他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得一切諸佛的讚歎,所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學就通了。


  這一段介紹出來,我再做一個總結:我們要修道,道是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要放下「愛、取、有」,了解愛取有的事實不可得,它只是幻想而已,是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是事實。《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說明你能得不可得;諸法緣生,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得的不可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一切人事物,皆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佛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世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三個字,在《大般若經》裡面,世尊說了上千次。一部《大般若經》看完了,我們記性不好,一遍看完之後什麼都不記得,但是「不可得」三個字會記得很牢固。為什麼?看太多了,到處都看到佛說「不可得」,這遍數多了,印象就非常深刻。知道不可得,還打什麼妄想?


  你們讀《了凡四訓》,袁了凡為什麼心那麼清淨,沒有妄想?他知道不可得。打妄想不可得,你所得到的是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的怎麼想也想不來,就乾脆不要想,清淨心就現前了。但他還不是真正清淨,過去我在講席當中說:「了凡先生是標準的凡夫,我們都還不夠標準。」為什麼?隨順命運走,完全不能改變,宿命論,是標準凡夫。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放棄對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要從這裡下手。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你若不肯捨棄,這一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堵塞了,決定不通。你學佛法,憑著你的聰明伶俐,說得天花亂墜,可是將來該墮三途還是照舊墮三途,輪迴六道還是照舊輪迴六道,你有什麼成就可言?


  我們一定要懂得從哪裡下手,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對於現前來講是「一門深入」,一部經深入,發掘這一部經裡面所藏的義理,我們走的是這條路。這一部經的義理,若是被你發掘出來,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你的問題就解決,你樣樣都能通達,這點很重要。深入經藏絕不是叫你去搞《大藏經》,你一生也搞不通,而是要你選擇一部經深入。選擇哪一部經?在理論上講任何一部經都可以,因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部經都一樣。可是我們一定要考慮自己文化水平與生活狀況,哪一部經典、哪些法門我們修學感到方便,不太吃力,障礙比較少,這就容易修學。


  為什麼末法時期,往後還有九千年,諸佛菩薩都讚淨土?我們將《無量壽經》跟其他經典做比較,確實《無量壽經》容易,念佛法門方便。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一句佛號沒有任何障礙。有同參道友,可以在一起共修,沒有同參道友,一個人老實念也能成功。你在一個家庭裡面,一家人不念佛,你念佛人家討厭,我不出聲,心裡默念也沒有障礙,這個法門方便。佛號怎樣能念得相應,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就是放下萬緣,眼不貪色,耳不貪音聲,舌不貪口味,乃至於意不貪諸法,這叫都攝六根。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反聞聞自性」,他用耳根做比喻,耳是聞外面音聲,不聞外面音聲,收回來聞自性,自性的清淨寂滅。「淨念相繼」,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


  由此可知,淨念相繼跟都攝六根關係非常密切,我們今天淨念相繼為什麼做不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收攝六根,眼貪看外面的色相,耳貪聽外面的聲塵,六根還攀緣外面的六塵,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明白之後,眼放下色塵,耳放下聲塵,鼻放下香塵,舌放下味塵,身放下觸塵,意放下法塵,六塵放下了,然後淨念相繼自然就成就,你功夫就得力了,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能修六度是智慧,一心三觀更是高度的智慧,這樣我們才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通如來的果地,不僅是菩薩,通如來地。


  『第六、道品調適: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這一條不能細講,細講佔的時間太長。「道品」是指什麼?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彌陀經》上說到,蓮池、蕅益大師的註解長篇纍牘,也說得非常微細。「無作道品」,這是分配在藏、通、別、圓四教,無作四諦,無作三十七道品,都是屬於圓教。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也把它配在四教,我們通常都以為四諦與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的。天台告訴我們:「小乘所修的四諦是生滅四諦,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滅道品。」所以四諦與三十七道品貫穿整個佛法,講到最後無作,是圓教,無作四諦與無作三十七道品,這是大菩薩們所修的。「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這就是隨順四教,換句話說,就是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來調,通教的根性則用通教的方法,別教就用別教的方法,圓教就用圓教的方法,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都能夠契入。這一段我們雖然沒細說,實際上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自始而終全都包括了。四教根性的眾生以及調停的方法,都散布在這一部經之中。這部經總共十三品,我們在這裡面都能夠學到。十乘觀法從第二到第六,下面諸位能看到,這是中根的人,我們現在大多數同修都是屬於中根人。下面末後四條是對下根人說的,我們也不能夠忽略,我們雖然說是中根,實在講,下根修學的方法,我們還都沒有做到。


  『第七、對治助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底下講:『謂五停心、六度等。』這個要真幹!題上這四個字,「開」是開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悟。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智慧?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開智慧?這個事情重要。「正道」,不論你所修的是哪個法門,主修的法門就是正道。我們今天修淨土,現在講五經,五經當中任何一部,我們選擇出來做為一生主修,一生修行依靠這部經論。現在我們多半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圓理不開,究竟圓滿的道理我們沒辦法明瞭。為什麼不明瞭?多障,障礙太多了。這個障礙來自無量的妄想、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所以我們雖然修學,依舊不能夠開悟。


  這個時候天台大師教給我們,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學,幫助我們開悟,他舉了例子,譬如「五停心、六度等」,總綱領就是講看破、放下。我早年學佛,這是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就傳授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比此地講的還要簡單、還要扼要,對我們初學人來講很有效果。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深廣,就像前面講「隨宜而入」,我們能夠理解多少就要做多少,漸漸深入。我學佛到今年四十七年,看破、放下的意思,愈體會愈深,愈體會愈廣。廣無邊際,其深無底,我們嘗到多少?要不斷的認真努力精進。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看破確實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看破一層,你要不肯放下,你所看破的層次也就到此為止,不能再提升了。看破一層,那一層趕緊放下,如果不放下,你這個看破也是止於眼前的境界。我體會到章嘉大師教給我這個法門,是一個凡夫從初發心到無上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們所用的方法。方法雖然是無量無邊,無量法門總結起來就是這個綱領。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用世間法來講,看破是學問,放下是真實功夫。


  智者大師舉「五停心」,這是天台止觀裡面教導初學人。而智者大師非常謙虛,他往生的時候,弟子們請教他老人家:「您老人家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您的品位到底有多高?」大師非常謙虛回答:「因為我領眾,所以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觀,這個位次不高,是凡聖同居土。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他是道場的住持,因為領眾管事操心,所以往生的品位就犧牲了,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換句話說,如果他要不領眾,不管這些閒事,品位就高,決定不是五品位。諸位想想,這個話什麼意思?現在這個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世間人爭名利,出家人也染上這個習氣,也在那裡競爭,你要是爭到手了,能不能像智者大師一樣是五品位往生?換句話說,這裡頭的含義深,智者大師決定有把握往生,品位低一點沒關係,有把握往生。如果我們連往生把握都沒有也去爭,爭到之後自己還繼續搞輪迴,甚至於不幸還墮三惡道,那豈不是大錯特錯嗎?真的不如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地位名望也沒有,人家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真往生。智者大師表演給我們看,那是很深刻的教化,我們要能體會。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二次大戰的前幾年,我們看到當時一些大德、居士們所寫的文章,感覺到這個世間災難太多,太嚴重,就勸大家老實念佛。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之亂、災難之多,比五十年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可是我們看看有警覺心的人,好像沒有從前那麼多。由此可知,現在這個人心愈迷愈嚴重,迷惑才造業,迷是一切障緣的根本。我們想到這個地方,也就能體會到,在那個時代教導的人多,說法的人多,修學環境比現在好,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很多。現在這個社會誰教你?沒人教了,沒有人講了。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名聞利養、都是五欲六塵,都在這裡頭做活計,你說怎麼得了!


  天台教觀的根本法,我們過去講《彌陀經》的時候,也很用心的講過,很詳細的講過。從哪裡下手?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處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從四念處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從四正勤有一個正確努力的方向,從四如意足覺悟到心安理得。這是通途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我們讀過也講過,但是修學不得力,真是這個地方所講的「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五停心、六度距離我們還太遠,我們從這個表來看,我們哪裡是中根,實在講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裡面的下根。人家下根從五停心、六度上著手,我們還是做不到,那個水平還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給諸位說,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比這更低的,這是最低了,這比五停心就低很多了,我們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沒法子。


  今天孝道、師道已經不存在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孝親尊師,我們今天要提倡,提倡要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給大家看。現代社會的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知恩報恩,如果我們說出來人家會笑話,哪裡有什麼知恩報恩?現在恩義沒有了,現代人只有利害,有利是朋友,沒有利就是敵人,這是什麼社會?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作法,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真的要從孝親尊師和修十善下手。這在五乘佛法裡是人乘佛法,人都做不好,其他的就不要談了,一定要拿出行動認真努力去做。做不到,也要有這個心,念念不忘,若有機會,就一定要認真去做。


  護法的恩德,我們曉得護法比什麼都重要,沒有護法我們怎麼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我們在她家鄉建一個「華藏圖書館」,是紀念她的,這是知恩報恩。我生長在抗戰時期,是流亡學生,我離開家庭,學校老師照顧我們。老師的恩德,在我個人身上來說超過父母,因為受老師照顧的時間多。現在有這個機會,我要在過去念書的地方建一所中學,這是紀念老師的。當時的校長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別號叫慶光,我就建一個慶光中學來紀念老師。我們要真做,這是報父母恩、報老師的恩,不是口裡說說,口裡說說是沒有能力、沒有機緣,有這個力量、有這個機緣就要拿出行動,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落實。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础二地藏经玄义21视频简体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