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其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素质教育的普及,近年来,童声合唱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就其艺术表现来讲,童声合唱可以说是最为“纯净”的人声演唱形式,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童声合唱发展的现状
童声合唱作为合唱艺术的种类之一,起源于西方。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学堂乐歌”,催生了我国童声合唱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后,童声合唱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年成立的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隶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唱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合唱作品,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后来,杨鸿年教授创建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以及秋里指挥的北京金帆中学生合唱团等著名合唱团体成为我国少年合唱团体的“业界标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合唱团体,像小荧星合唱团、北京天使合唱团、八秒合唱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等合唱团体,代表着我国当代较高的合唱艺术水准。在各级教育行*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童声合唱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地纷纷成立童声合唱团体,尤其是中小学,更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有力践行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合唱活动渗透到了美育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童声合唱声音训练的核心问题
影响童声合唱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整体艺术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合唱团成员的演唱能力,一旦“唱功问题”解决了,合唱团便完成了最关键的任务。
(一)“真假声结合”是童声合唱声音训练的核心问题
笔者在为一些学校的孩子们辅导合唱时发现,一群原本活泼可爱有灵气的学生,有着较高的歌唱理解力和表现欲,但遗憾的是演唱中只要碰到稍高一些的音,声音马上变虚,并伴随着明显的脖子前探、肩膀上耸的动作。类似问题在童声合唱的训练中并非个例,且纠正起来比较复杂。究其原因,涉及到真假声结合的问题。孩子们找到假声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真假声顺利地融为一体,即所谓的混声,这是值得每一位指导教师探究的关键问题。儿童在歌唱中对真声区的使用是最为直接的,即平常所说的“本嗓演唱”,而对于音区较高的音,通过模仿和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很快找到假声的发声技巧,唯独“换声区”部分不太容易统一。这也是当前童声合唱训练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所有童声合唱团体绕不开的“坎儿”,也是衡量一个合唱团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轻声高位与呼吸支持是获得“真假声结合”的必要条件
真假声的顺利融合是个复杂的现象,是在歌唱机体诸方面机能互相协调、配合的情况下,使各声区取得高度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呼吸、喉头、共鸣腔体等各项机能的共同协调,如若上述某一方面使用过度或者不够积极,均会破坏声区的统一。歌唱机体的这一特性往往导致了歌唱机能调整的微妙性和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歌唱者只能被动的“跟着感觉走”,只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获得统一而美妙的声音。1.“轻声高位”的意义
在对童声团着手排练的过程中,首先要避免孩子们大声喊叫式的歌唱,小学低年级阶段养成的“背书歌”习惯会导致孩子们大声喊唱,而这正是“合唱发声”的大忌,“轻声高位”正是针对这一现象而提出的。
首先,我们要把孩子们的音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在自身听觉上以能听得到相邻两到三位同学的声音为标准,也即达到“安静地歌唱”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状态上来,才能更专注于老师的要求和自我调节。
其次,利用“轻声歌唱”的积极状态,提示孩子们把声音放在“头顶上”或“帽子上”歌唱,或者借鉴戏曲里“咿……呀”的高位置念白方法,帮助他们找到假声位置,相信经过不断引导,最终孩子们都能顺利找到较高的头声位置。
2.科学的呼吸方法
如果说“轻声高位”打开了发声的通道,那么科学的呼吸方法则是要建立了牢固的歌唱气息支持。如若失去应有的气息支持,即便找到假声位置,发出的声音也是虚声,亦会造成声区的不统一。对于孩子们不宜过多强调“横膈膜支持”之类的高深术语,多用诸如“把腰带绷紧了”、“把肚子收紧了”,用“含着半口水”的感觉咬字等形象的比喻,反复调整练习,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们就能获得正确的气息支持。在练声曲的选唱方面,一开始要多唱一些单母音的跳音练习,既简单易学又能很直接的体会对气息的控制感,接下去再进行复杂母音的连音练习就显得的容易掌握了。
三、童声合唱训练应注意避免的几个误区
相对于成人来讲,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发声器官和呼吸器官还很娇嫩,在合唱团排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歌唱训练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否则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不良后果。
(一)尽量避免“本嗓演唱”
纵观世界著名的童声合唱团,无不是以真假声高度融合的美妙音色来展现少年儿童清脆明亮的声音特点,这足以说明‘本嗓演唱才是少年儿童应有的音色’的论调是经不起推敲的,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儿童合唱艺术的禁锢。“本嗓演唱”其实就是全部用真声来演唱,儿童歌唱时不是不能用真声,而是要和假声混合起来用。那种以真声演唱所有音域的方法是无法持久的,缺乏表现力的,也是违背儿童的生理特点的。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合唱声音观念,掌握有效的声音训练手段和一颗对孩子的关爱之心,才能指导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歌唱。
(二)避免“小大人式”的歌唱状态
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曾表示过,童声合唱的声音贵在自然、清新而不做作。笔者也曾听过一个排练多年的童声团的演唱,孩子们唱得很成熟,作品的篇幅和难度也较大,但整体的效果还是感觉些许别扭。原因就在于孩子们的演唱充满着成年人的韵味,有种“少年老成”的感觉,缺少了少年儿童应有的清新自然和甜美音色。中国合唱协会理事、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合唱团指挥陈巧姑就曾指出,这种“小大人式”的歌唱状态不可取,因为这种状态忽视了少年儿童歌唱腔体的特点,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发声机能,人为改变了其原本自然的发声状态,“做”出了近似于成年人的声音效果,显然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也会出问题的。
(三)肢体表演动作的编配要符合歌曲意境
儿童合唱团在演唱时加入一些与作品内容相符的肢体表演动作,能有效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恰当地展现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歌曲意境。尤其是在合唱艺术较为普及的国外,合唱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伴随音乐的肢体表演动作更是自然贴切。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团体也在演唱中加进各种表演性动作,大多产生了积极效果,烘托了整个合唱艺术表现。但不排除有些团体牵强附会,“为了动作而动作”,目的就是为了“好看”、“热闹”。例如在一首完整的童声合唱作品中,孩子们一口气做六七个蹲起和侧转,直接导致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不但无益于作品情感的表达,演唱效果也大打折扣,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
(四)教师的排练要尽量生动形象
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如若组织不力,纪律性不强,恐怕是无法使排练顺利进行下去的。少年儿童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和成年人均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虽然求知欲较强,但感知能力较弱,“心理注意”持续时间短,以形象思维见长。鉴于此,指导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以形象化、儿童化的语言来引导孩子,以巧妙的比喻来启迪孩子,让他们乐于在你的带领下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么合唱团的训练就显得容易多了。教师要杜绝那种热情不足、严肃有余的排练态度,避免过多使用生僻晦涩的专业理论术语,那样只能事倍功半。
四、结语
童声合唱训练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欢乐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不懈地探索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处理童声合唱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诸多技术性问题,则考验着我们的耐心、细心与恒心。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儿童合唱声音训练中“真假声结合”难题的必由之路,乃是运用“轻声高位”和良好的呼吸支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