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梵语译作斯屠巴、浮图、浮屠。意思为高显处、功德聚等。佛塔是佛教建筑的代表,它在佛教的意义和建筑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印度菩提迦叶千佛塔佛塔原来是指为了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成的建筑物,但是到了后来,也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高僧遗骨等,而以堆土、石头、砖木等建筑成,作为供养礼拜的建筑物。佛塔源于安置、供奉舍利等物,那么可见舍利与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了解佛塔文化之前,有必要先对舍利讲解一下。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佛塔舍利是指火葬后所遗存的粒状骨。舍利也可以分为一下几种:一是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遗体,后者指火葬的遗骨;二是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生身舍利是指佛的遗骨,法身舍利是指佛所遗留的教法;三是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据记载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为赤色。
关于佛塔的起源,在佛教有着多种的说法,一般认为是由于舍卫国须达长者的请求而来。由于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四处游化,长者思念他而请求佛祖将自己的指甲与头发交给他予以供养,从而造起发塔与爪塔。这就是造塔的起源。
一般认为,印度最早的佛塔形式是覆钵式的塔形。这种形态的佛塔由栏楣、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现存的各佛塔遗迹中,最典型和最符合此种形态的是印度山崎大塔。
覆钵式佛塔的形状大体式塔身呈向下的半球体,形状就像倒覆之钵。再在半球体的表面砌筑石块,再加上一个有栏杆的升高基座,以及进行仪式所用的阶梯。在地面上则以较大的围栏封闭着有基座的圆形塔身,通常有一或者四道装饰丰富的牌门。覆钵式佛塔式由印度古代墓室所演变而成的结构。在顶点之下数尺通常式放置佛陀或高僧的遗物或圣物的小室。
印度现存最著名的佛塔被合成为“八大灵塔”。据说式阿育王在皈依佛教后,依据佛塔在世时候八大重要游历的地方而分别建立的大塔。这八座塔所在的位置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大圣地”。当然,这些佛塔的形式已经不仅是限于覆钵式建筑,而是在其的基础上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式。
北京妙应寺白塔覆钵式佛塔虽然起源于印度,式佛教最古老的佛塔形式之一,但随着后来佛教的传出,在现今的尼泊尔、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这类的覆钵式佛塔。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内的则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和北京北海公园内的永安寺白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