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延科
王日新任职期间,劝农桑,轻徭薄税;订乡约,兴利除弊;建义冢,使贫民有墓葬之地,令枯骨蒙恩;建学田,师生饮惠;建义校,培养本地士子。对于本地寒门学子如于珂、严可像、祝封等不下数十人终岁不责束脩。
崇祯15年(年),清兵入侵宁海州,州城全面沦陷。王槚眼见保城无望,悲愤交加,遂书“烈士殉身,视死犹归”八个大字,慨然自毙。随之,其家族庠生王居微、王嗣熙、王在镐、王希诚及子王锡、王槚叔弟庠生王樾、王棅(时17岁),先后战死。王槚母孙宜人及庶母太君周氏、太君孙氏、张氏及丫鬟仆妇、家人计余人亦殉难。
王枢性格爽朗,言谈豪迈,行为和睦规矩,士皆奉为君子。结束流浪归家后,正值改朝换代,公私多故,族、州、郡及四方人士,凡有大事,皆征求其意见,决定缓急取裁,是州内不可或缺的人物。
西门里王氏家族是胶东的名门望族,其先祖自明洪武二年定居宁海州后,世代尊儒重教,修身齐家,至清代,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敦宗睦族、忠勤报国、俭朴良善、洁己爱民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家风。下面我们通过明末清初其家族三位成员的人生经历,来领略他们如何涵养家风的故事。
通判王日新
言传身教树家风
王日新,字缉甫,号晓川,生于明嘉靖27年(年)。万历年间,历任山西大同府马邑县(今山西朔县境)知县,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县)粮马通判,山西大同府南路、中路督粮通判。
据《牟平西庭王氏家谱》载,王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形成,是从王日新开始,而他的成长则是受到他的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其父王爵,字天禄,号直庵,乡饮大宾(乡饮是封建社会州县*府组织的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民众推荐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为乡饮大宾)。王爵是有名的“善人公”,曾在北京做过生意,乐善好施,时常周济贫苦乡邻。每遇青*不接或灾荒之年,他都要在老宅门前的一棵大槐树下支起粥棚救济饥民,前来喝粥的人们都习惯把自己的草帽挂在槐树枝上,远看白花花一片,像一道美丽的风景。此事在王日新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王日新兄弟二人,兄长名德新,字一川,其德才兼备,任容城、新安知县时,民国版《牟平县志》称其“清正有声,德隆望众”。日新幼时受教于兄,训课有成,六岁即能文。童试时,登州太守刘自化擢其为八县之冠,并聘为登州府学堂老师,与其子刘复初同为讲学(刘复初后中进士)。
王日新自小孝顺,凡出门必告其母。去登州府童试,牵母衣襟,垂涕不忍离去。在登州,“讲学所得束脩(学生以物品抵学费)悉数奉于母前,以博其欢”。己卯(年)到省城应试,接家报母病,太守刘自化劝其大考不易,等考试结束再回家探母,弗听,弃考痛哭呼号而归,日夜守候母前,侍奉汤药。母病故,其九日四餐,体瘦骨立,倚庐泣血。人盛称其孝,刘自化遣文宁海州府表彰其门。
万历癸未(年),35岁的王日新由贡生(从廪生中选拔文行优秀者,贡入京师,称为贡生))授马邑县令,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马邑县穷乡僻壤,土瘠民贫,累年欠赋,号“难治”。其任职期间,劝农桑,轻徭薄税;订乡约,兴利除弊;建义冢,使贫民有墓葬之地,令枯骨蒙恩;建学田,师生饮惠;建义校,培养本地士子。对于本地寒门学子如于珂、严可像、祝封等不下数十人终岁不责束脩,一时贫子率多蔚起,时为俊髦。其半天处理公务,半天给诸生讲学,一年四季,坚持不辍。此前,马邑县余年无一人科第,自其上任后,大比之年有30余人上榜,贾汉卿、霍钱、霍英、崔元升、王道纯、苏恭、赵田芳等“文行拔萃,皆相断为廉吏”。其中赵其学、赵田芳考为举人,霍锳进士及第,后升江西道御史。
其严令下属省刑惜费,清廉为民,并定期巡查,如有违者,严惩不贷;对所有案件重新详查,平反王万秋死狱案等二十余起,民直呼其“青天”。王日新任马邑县令7载,*简刑清,民渐富庶,士民称道。山西总督萧大亨见而色喜,于万历15年(年)擢其为河间府别驾(即通判,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等事务),后因其熟悉边务,且马邑县吏民极力挽留,便让他任职大同府南路督粮通判,仍驻马邑。
万历26年(年),日新奉命携带数十万两银子去江南置办花红(办喜事需要的插花、挂件和服装)。当地有一市霸名项忠,依靠抚院父亲之势,对日新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让购置其货物。其时,随从皆感危险,下属也“泣涕环诉,力劝认购”。王日新正气凛然,竟不为所动。后来,其在集市上采买了物美价廉品质上乘的货物,节银二万余两,开载明细,一一上交,无一入私囊。巡抚房守士盛赞之,将其调任大同中路,同时与兵宪陈所学、粮储郝大猷等联合上疏举荐。其时,万历帝朱翊钧因给自己修陵墓横征暴敛遭群臣反对,正*气多年不上朝理*,对于官员*绩如何并不理会,对提拔官员更不上心,但对于王日新为朝廷节银2万余两倒是大加赞赏,批曰:“品格孤高,万金不足以夺其节。”
万历29年(年),因水旱灾交替,蔚州、浑源一带秋作物绝产,饥民遍地,农民发生暴乱。巡抚、总督问计于王日新,日新置布袋一万四千条,以奇谋过紫荆关,于易州等处粜得粮食,亲行赈恤灾民,*民欢声雷动。
王日新身兼数职,科理荒*,敝精竭神,正当之年竟积劳成疾,渐渐体力不支,不得不要求退休。消息传出,民众痛之,上司惜之,吏民挽留再四,然其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日新自马邑县后,11年里职务三迁,所到之处,皆德声满满。万历30年(年)4月,回归之日,诸当道皆书币惜别,抚台*吉士不远千里施币慰问。云中(今大同市旧称云中附路)“百姓顶香礼拜,扳辕号泣百余里”。
王日新任职期间,很重视家风涵养,时时不忘对家人和子女严格要求。每寄家书,只有一二两银供家用,并告诉二子,发奋读书才是正路。他给儿子的一首诗“买书频滴泪,千里寄儿读。毋为无所遗,传家唯此物”,长期在家乡流传。其居家十分俭朴,为官近20年,家中未增加半亩田地,只西街旧舍稍增数椽。归家后见家乡常因灾歉收,还抱病召集族上富裕户王豪、王衍、王其富等二十余家,捐资集义田,以备荒年赈灾之需。
王日新归家不足百日,于万历壬寅(年)8月6日离世,享年54岁。王日新一生清正勤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吏民称其:“赋性深仁厚泽,忠直伉爽,居乡朴茂,义不苟取,服官廉而有干,所至有*声,至其忧国奉公,尤耿耿如青天白日。”去世时,士民无不号泣,四方吊者络绎不绝。在王氏家族,王日新赢得家族成员普遍尊敬,也为家族树立起一派好家风。
举人王槚
大忠大义为楷模
王日新原配李氏,33岁病逝,遗一子居敬,继室巨氏,生一子居孜,两子延续家风,苦心耕读。到了日新的第三代,王氏家族又出了两个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居敬之子王槚,一个是居孜之子王枢。
王槚,字芝房,别号龙镜居士,万历戊午(年)举人,考授知县。
王槚中举后,是家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继承先辈治家之道,延续良好家规家风。其为才子,工笔墨,深得羲献(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其草书名倾于世;雅好古文辞,著有《禅隐斋集》《龙镜山房全集》《元畅斋》《酣斋》《愤斋》诸集及《避居草》《南游记》等;往来皆名士,与州里曲洪澜、吕鸿才、沈端门、吕吾与、宫应蛟、贺鉴湖等朝夕相处,作文字交,与蓬莱张琪草,昌阳(古莱阳)宋玉仲、玉叔、姜如须、姜如农等往来百里之外,“倾盖酬唱,名噪于世”。
王槚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士,其铮铮铁骨,崇尚忠义名节。崇祯5年(年),明叛将孔有德“琚登(州)围莱(州),7月没有破城”,王槚盛赞莱州知府朱万年:“以扶天捧月之忠,临戌决策”(《代贺朱抚台复登凯序》);孔有德叛*偷袭养马岛抢掠*需,时屯兵宁海的登州代总兵吴安邦畏战,知州李鸣环自设奇谋,一举击溃叛*,使宁海州免遭涂炭。李鸣环还摘录先哲格言警句集成书卷,名《忠义同心疏》,为警醒自己,亦用以教诲士子。王槚特为《忠义同心疏》作序,高度评价李鸣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满腔忠义固己醒,满腔忠义尽于人”的大忠大义;广东大埔人饶登崇祯7年()任宁海知州,因得罪上司左迁(降职),王槚愤愤不平,云:饶登“族甲岭南,忠贞世笃(饶氏为大埔望族,一门六进士,十代九大夫),自潮海至牟海,任知州四年间,一直为宁海的安危忧心忡忡,修城池,学廨,储峙,器械,以至金、威、奇三城。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却不拿公家一寸布一粒粮,勤*为民两袖清风,这样忠君爱民的好官,为何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绕老父母赠别言》)”;其含悲命笔,深情地为去世后的万历己丑(年)进士、监察御史城南门里人俞价写下墓志铭,为人们留下了一位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敢言直谏的包公形象。
崇祯15年(年),发生了清兵入侵宁海州的癸未之乱。面对外敌入侵,王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生命诠释了他忠贞的一生。
其时,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统兵伐明,2月,其一部进入胶东东部,2月11日,突然兵临宁海州城下,开始攻城。面对外敌入侵,宁海卫名士兵与州府官员率领的数千民众与清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王槚率家族男丁协防西城门,敌兵攻城甚急,“守陴(城垛)欲溃者屡矣,赖以坐镇”——城头多次差点被攻破,多亏有他坐镇。然而,坚固的城墙和庞大的守城队伍并没有阻挡住强悍清兵的进攻。2月12日五更时分,清兵架设云梯登上城头,守城*民与清兵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和巷战。城内刀枪并举、血肉横飞,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至黎明时分,州城全面沦陷。知州、州同、吏目、卫都指挥、指挥佥事等主要**官员全部战死,大批*民遇难。王槚眼见保城无望,悲愤交加,遂书“烈士殉身,视死犹归”八个大字,慨然自毙。随之,其家族庠生王居微、王嗣熙、王在镐、王希诚及子王锡、王槚叔弟庠生王樾、王棅(时17岁),先后战死。王槚母孙宜人及庶母太君周氏、太君孙氏、张氏及丫鬟仆妇、家人计余人亦殉难。
癸未之乱,人们震撼于王槚及其满门的忠贞义烈,也为王槚生前没有得到朝廷的任用而惋惜。民国版《牟平县志》称其“抱奇节未得一展”。乾隆年间胶东著名乡邦文人宫卜万《牟平遗香集》云:王槚“多有慷慨救时之论,却未获任用”“怀书数上,未获一售。”然而,王槚从弟王枫却说:“吾兄胸中有天际物外想,而其性情之所至,非介介于得志不得志者所能与也。”王槚大忠大义的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族人,以至演变为家族集体品格进而形成家风。癸未之乱,族人余人慷慨赴死,绝非偶然。
之后,州民将王槚与叔弟王棅及族人王在镐等崇祀忠烈祠或忠孝祠。
郎中王枢
传承家风济苍生
王枢,字芝斗,别号拱如,王居孜子。清顺治丁亥(年),由贡生考授宏文院中书舍人,擢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升郎中。
王枢兄弟四人,其为长,三弟依次为王枫(廪生)王樾(庠生)、王棅。崇祯13年(年)父丧,其率诸弟侍养孀母,读礼之余,四人互为师友,研习书法。癸未之乱,城破,其母孙宜人及樾、棅两弟皆遇难。王枢有幸免死,“清兵稍退,冒刃喋血,检收家人遗骸于瓦砾狼藉之中”。
王枢目睹了清兵的野蛮和残忍,集国难家仇于一身,对于新建立的清王朝极其抗拒。清朝建立之初,其以反对剃发令为由,离家外出流浪,直至清*府褒扬宁海州癸未之乱死者诸公时,才在族中长辈的开导劝说下,回到故里。
癸未之乱之前,王枢亦属宁海州一流人物。其性格爽朗,言谈豪迈,行为和睦规矩,士皆奉为君子。结束流浪归家后,正值改朝换代,公私多故,族、州、郡及四方人士,凡有大事,皆征求其意见,决定缓急取裁,是州内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与清王朝心存芥蒂,对于追求清王朝的功名不以为然。清初乙酉(年)秋取士,不第,冬以拔贡入国子监,丙戌(年)参试京帷,复不第。次年,预考中书,才入选中书舍人(掌管皇帝诏令、侍从、宣旨的官员)。
进入中书省后,王枢思想有了些变化。“为官者应惠*为民”是王氏家族的家训家风,自己即便不为功名利禄,也应有兼顾苍生之心,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多为黎民百姓做事。于是,其一改敷衍心态,开始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因常与满人打交道,知满文之重要,便自学满语,读满文。其“刻苦自励,通晓以精,超越诸多久经教习者,由是,才名益籍,名满内阁”。
顺治5年(年)9月,王枢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作为随*翻译,随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征湖南,扫荡活跃在湖南一带的李自成亲侄李过、妻弟高一功率领的起义*残部与南明联*。
王枢知道这是一场硬仗。李过与高一功都是李自成起义*主要将领,与李自成同生死共战斗15年,清廷于顺治2年一年中“招抚”李过六次,都是“人信不还”,他们决心与满人死战到底。李自成死后,他们率起义*残部归顺南明*权,组建忠贞营,与明总督何腾蛟、总兵马进忠、陶养用等在湖南联合抗清。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是满清著名战将,曾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世祖即位,此刻其兵精将广,踌躇满志,势在必胜。王枢虽然同情起义*,但很清楚,起义*已是强弩之末,要想战胜如狼似虎的清兵已无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所能做的,只有利用作为翻译的便利条件予以周旋,尽量减少汉人牺牲。
济尔哈朗率大*10月下山东,第二年正月入湖南,其分*进击,势如破竹,拔湘潭,取辰州,克宝庆,连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兵凡28营。至7月,已下60余城,忠贞营兵败,李过、高一功遁走广西。济尔哈朗荡平了湖南,顺治7年正月还师。
这一年,王枢居功至伟。因清朝新立,民众抗拒,满汉语言不通,*地矛盾一触即发,多少次“盖生死悬于呼吸,荣辱判于指项”,全仗其从中周旋,才避免了“玉石俱焚”。因他出面,“民全其命,史存其体”的事件数不胜数。
济尔哈朗凯旋而归,王枢翻译有功,即擢升为工部虞衡清吏司(工部四司之一,专掌制造各类器物、稽核*装等)员外郎,第二年又晋升虞衡清吏司郎中(司的长官)。
此时,王枢逐步融入新朝。顺治9年(年),朝廷任命其为钦差大臣,去龙江关处理关务。龙江关是今广东顺德九江一带海关的总称,其经济发达,商贾云集,是朝廷重要税源之一。王枢到达龙门关后,革陋例,平商贾,让利于民,开拓市场,并制定了一系列新规。两年后,改革初见成效,“税裕课平,商贾今犹德之”。
顺治11年(年),王枢因多年处于南方潮湿之地,导致耳窍失聪,经多方医治无效,便主动请求致仕回乡。
王枢退归林下20年,尽管耳疾较重,州郡重大事务,仍邀其参入决策。其针对宁海州“征比”(钱粮征收),粮总、里长操征收之权、任意鱼肉百姓的混乱局面,在给知州的信中建议,州府应按七年一周期,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制定征收计划,各户按地亩银数一一照定例填写由单(官府给各户的任务清单),由单发至各户,年年照此缴纳,“如此则展卷了然,里长不得不用心急催,而里长无权,花户自不肯贿赂里长以求少纳,不惟良善得安,而老父台亦可收上考之效矣!”他的建议得到州府的认同并采纳,“征比”遂走入正轨。康熙11年(年),知州杨引祚编撰《宁海州志》,又邀其为主撰。
王枢于康熙12年病逝,享年61岁。户部尚书福山进士王骘为其书写了墓志铭。
原文发表于年10月20日《烟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