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稻盛和夫怎样创办两家500强企业读过他的
TUhjnbcbe - 2023/3/14 18:49:00

——这颗“心”有点“玄”

首先强调一下,这篇文章是读书笔记而不是玄学。在读完稻盛和夫的“心”之后,颇有敢想,所以作此笔记,仅供参考。

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是以佛教和心学为背景的。“心”在中国古哲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甚至可以理解为:除了指不含“心脏”涵义外,其余所指可谓包罗万象。

书中多次提到一些词汇和问题都很有趣,看起来有点“玄乎”。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这是一本讲诉人生心路历程的哲学书,而不是企业经管类的书籍。

为了理解此书的涵义,尝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心”是啥?“灵*”是啥?“业”又是啥?

低调做人难道是:“低头干活,少说话吗?”

高调做事难道就是:满足或者取悦更多的人吗?

坚强的意志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品格吗?

为何做正确的事,却常常遭遇更多困难?

经营创业的重点是做人还是谋略?

这就是在第一次读完此书之后的疑问,顺着疑问又重读做以下笔记,仅供参考。

一、书的概况

1.书的内容导图

此导图是自己用于理解书中内容所制作。并非书的目录。

2.对几个关键词汇的理解

“心”,中国古代哲学的词汇。在远古时代,在还没有解刨学出现的时期,人们发现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心跳速度有很大差距,之后就判断人的意识、想法、感受皆产生于人的心里,于是“心”就成了包揽一切的代名词。在中国的文字中也可见一斑,《说文解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个字都有“心”的偏旁部首。

在中国古哲学中“心”可以包括现代人的“三观”,也是对人自身以及宇宙的认知。在稻盛和夫的书中,“心”包括了:心灵、灵*、思想、意识、真我等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

稻盛和夫有短暂出家的经历,又受到了“王阳明心学”在日本分支学派的影响,因此其哲学思想离不开“心”。

鉴于本人才疏学浅,对于心的探讨不敢妄加断言,待日后详细整理在发文详谈心的含义。

“业”,佛教名词,由梵语翻译而来。在书中,稻盛和夫先生把“业”解释为:人的知识以及经验的累积。(善与恶是所有知识经验的叠加)。

在佛教里,业的含义是包括时间的跨度的,包括三世(前世、今世、后世)的总体时间所积累的知识、经历、事件的总括,与因果观念相结合,业就成了一个生命永不磨灭的经历。

“真我”,稻盛和夫先生认为是人或者宇宙的本源,也是超越物质实体和精神世界的本真,用“真善美”来代表。书中有一句话:

所谓真我,就是让宇宙之所以成为宇宙的存在本身。

真我在佛教中也可以被称为“补特伽罗”,佛教的空性智慧中,对任何事物定名称都是“不究竟”的,都是方便理解之用。所以,作为最后究竟真理的“真我”,也只能理解为一个代名词。

正如金刚经所言: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

「须菩提!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尊!何以故?斯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含。」

「须菩提,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

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所以,“真我”只是一个代名词,不必过分纠结。

“灵*”,书中给了一个公式:灵*=业+真我。

灵*的说法很复杂,在古今中外也流传了几千年,宗教认为灵*是不灭的,与现代科学有所冲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赘述。

但有一点可以说一下,人们常说的“有趣的灵*”,就是指的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修养。在书中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等精神世界。

3、不能用理性思维地看待“心”

对于心的感念,不能太较真。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求“心”的究竟,可结果又有几人知晓,而又有多少人郁郁而终呢!

但,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又不能不在乎它,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仅供参考。

心是一个类似“矛盾”的概念,即清晰又模糊;它可以专指哲学意义上的本源问题,又可以泛指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即“感觉——知觉——记忆——思考——创造”。

黑格尔也说:这个世界是矛盾的。

心在佛教中,往往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常说的“反观自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己此刻在想什么,有什么念头。

至于,想了解心的不同含义,还得根据上下文等语境来理解,反正不要较真就对了。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犹如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

二、稻盛和夫在书中告诉我们什么?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企业经营之道或者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却用自己的一生总结了经营者的思路,确切地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1、构筑人生的基础。

在这一章里,主要讲述了人应该调整成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完成构筑人生的基础,总结起来有三点:感恩之心、谦虚之心和专注之心。

活着从来不遭遇灾难的人是不存在的,灾难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袭来。这个时候,不能意志消除,不能堕入绝望的深渊。

“这么一点事就能消掉过去的业”,要为此高兴,并予以感谢,然后跨出新的一步。

书中从多个维度讲述了懂得感谢的重要性,懂得感谢之后才能做到谦虚,两者相辅相成。

培育感恩之心的源泉,度过美好人生的根本就是谦虚。

——稻盛和夫

在中国的古哲学《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德的基础便是谦虚了。水象征着财富,那么只有放低自己的身段,才会留住水源,才会留住财富。

在构筑人生的基础中,还提到一点是净化心灵,而净化心灵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专注之心了。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说到“专注于工作可以触及宇宙真理”。

至于能不能触及宇宙真理不知道,可能很多人对宇宙真理也不感兴趣,可是换个角度去想,稻盛和夫本人为什么会专注于工作呢?

一个人能专注于某件事情,有一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也就是好奇心的驱使。所以,人一生都应该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事物有了兴趣才可以无负担地钻研下去。

稻盛和夫先生能在原来衰败的企业专心搞科研,也绝对离不开对科研本身的兴趣。

2、动机良善

在调整完心态之后,就要明确做事的根本动机了。

动机是什么?相信不少人会回答,“赚钱”!赚钱没错,可这只能算目的,并非动机。动机是驱动列车到达目的地的动力。话说回来,赚钱也不能称为目的,它只能是达到目的之后的奖励。

在稻盛和夫的哲学中,良善的动机的基础是利他之心,并懂得知足少欲。

在人类的心灵中,同时存在着相反的,相互斗争的真我和自我,即“利他之心”和“利己之心”。

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降低自我,即“利己之心”所占的比例,尽可能向真我“利他之心”所占比例靠近。而这正是磨练心性,也就是提高人格的过程。

稻盛和夫先生总结自己一生做事的根本动机就是利他之心。

所以,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什么叫做低调了:低调就是以感谢、谦虚、专注的态度,以一颗利他之心来做人做事,并且懂得知足少欲。

公司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而是为了守护员工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公司的使命,这才是企业经营的意义。

3、以强大的心灵成就未来

稻盛和夫说,建立信心只在瞬间。信心在做人做事中的作用已不用赘述。

稻盛和夫创办京瓷时,在攻克“再结晶宝石”项目的时候,经历的许多个日日夜夜才实现用显微镜才能发现的微小蓝宝石结晶颗粒,当看到微小结晶出现的时候,总是让自己相信再前进一小步,结晶就可以再大一点,在经历了无数次试错之后,终于制作出拇指指甲大小的蓝宝石结晶。

这不但汇聚了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同样看到愿望之力。

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这种愿望的可贵。我们变得只重视利用头脑进行思考,轻视产生这种思考的根源,以及由心产生的想法或愿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稻盛和夫先生就是这样,抱有燃烧般强烈的意志,心怀光明的希望,一步步踏实前行。那么,在看起来山穷水尽之路,也会有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之时。

贯彻正道

在孩提时代,我打架打输了哭着回家找妈妈的时候,妈妈总是问清楚打架的原因,并对我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再打回去,打到赢再回来”,说着就把扫帚塞给我,把握从家里撵了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小时候的经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练就了他敢于坚持做正确的事的作风。

即使逆风扑面,也要笔直前行。无论面临多么困难的局面,都不允许自己采取妥协或迎合的态度,而是以正确的姿态,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迈进。换句话说,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用正面突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我不是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了“正攻法”,而是我只会这一种方法,所以不得不用这种方法。因而与别人相比,我总是倍加辛苦。

有句老话,“人间正道是沧桑”。书中说在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坚持正道,人会遇到很多困难。

那怎么判断什么事才是正确的符合正道的事情呢?书中讲到,正确的判断来自灵*。

做出判断的标准所必需的,并不单单是聪明的头脑或丰富的知识,比什么都重要的是心中是否持有成为判断标尺的“善恶规范”,而这个“善恶的规范”正是来自灵*。

前面在解释灵*的概念是提到过一个公式:灵*=业+真我

所以这个善恶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性的规范,而是源自灵*深处的标尺。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平时开始,尽可能努力磨练自己的灵*,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这才是人生于世,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生目的。

至此,我明白了什么才是高调做事,就是面临正道上所有困难的高姿态。

5、培育心根

书的最后一章,也解决了我最后一个问题。稻盛和夫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做事,他是讲了自己的故事,用故事总结了自己的传奇的一生,并告诉我们这一生都是在修行,并持续地修行着,直至完结。

修行的目的自然是修心,修心的自然映射便是做人。所以他传奇的经营理念,就是一个传奇的人生哲学。

作为平庸的我们只可以学习但不可以效仿。每个人的处境和人生轨迹是有区别的,一味地公式化效仿,便是愚昧的模仿!稻盛和夫有自己的传奇人生轨迹和坚强意志力,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具备的,我们做的仅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消化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经过实践思考而变成自己前进路上的指明灯。

不过书中有一个公式到是可以效仿: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热情要高这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能够大幅度改变人生的决定因素的话,那应该是思维方式。

所以,在表达人生和工作的方程式中,热情和能力的分值范围都是从“0到”,但是思维方式却是从“负到正”,三者相乘才是关键,不管热情和能力有多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数,一切都是负数。

最后,用书里一段话结尾:无论什么人,能够拥有的只有当下的这一个瞬间,以怎样的心态活在当下,将决定我们的人生。

既有幸运光临,也有逆境的考验,这就是人生。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

#稻盛和夫#

1
查看完整版本: 稻盛和夫怎样创办两家500强企业读过他的